首页 > 深圳库 > 理论文章、理论著作

教育扶贫须从加强学校教育入手

2018-11-27 00:00:00 来源:深圳特区报

  提要:贫困地区的教育,由于教育资源和教育构成的巨大差异,不宜采用与城镇家庭相同的教育政策。加强学校教育和对学生学习时间的监管是解决贫困地区教育问题的重要方法。

  教育是走出贫困代际传递从而最终摆脱贫困的最有效途径,这是共识。问题是,怎么改善贫困地区家庭的子女教育?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是弄清楚贫困与教育的关系。

  贫困地区家庭与城镇家庭在教育方面最大的区别是教育的构成。城镇地区的教育由三部分组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校外教育。三者紧密互补,相得益彰。学校里教授基础知识,家庭辅助学校教育,校外教育则或加强巩固学校的知识,或对孩子进行兴趣拓展。学校教育仅是教育中的一部分,学校教育的不足,可经家庭教育和校外教育进行弥补。

  贫困地区教育则不然。贫困地区的家庭普遍收入较低,当地校外教育资源有限,家庭无法为子女提供校外教育。同时,贫困地区父母本身受教育水平低,无法为孩子进行学习辅导。因此,贫困地区的教育几乎等同于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的不足无法用校外教育和家庭教育来弥补。因此,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加强学校教育是关键。

  那么,如何来加强贫困地区的学校教育呢?

  有基本的教学条件是开展教学的前提,如教室、桌椅、黑板、操场、图书室、教师等。1989年开始的“希望工程”便着力于解决学校硬件建设问题。经政府和社会各界多年的努力,学校的建设大为改善,因教学条件不足而导致的辍学问题几乎消失。

  有了基本的教学条件,学龄儿童入学率大幅上升,除极少数贫困地区,学龄儿童入学几乎不是问题。但另一个问题凸显出来:贫困地区学生的在校学习质量不佳。

  入学并不一定等同于学习。世界银行2017年出版的《世界发展报告(2018)》描述了大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学生在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上的巨大差距,这一学习质量的鸿沟也同样存在于中国的贫困地区与城镇地区之间。近年来,农村大学生进入重点大学的比率大幅降低,以致国家为贫困地区专门安排大学录取专项名额以提高贫困地区的高考入学率。而从贫困地区的调研情况来看,大量贫困地区小学的学生平均成绩处于极低的水平,这种从小学开始累积的学习成绩差异,最终就表现为高考升学率的巨大差异。

  最简单的办法是继续改善教学条件,升级硬件。问题是,这是否有效?一些贫困地区的教学设施已经达到一流水准,但学生成绩并不理想。教学设施的改善难以转化为学习质量的提高。据MIT著名教育经济学Hanusheck对全世界学校硬件投入与学生学业表现之间关系的大量研究进行综述发现,绝大多数研究并没有发现改善学校硬件投入能提高学生的学业表现。我国目前也没有可靠的研究证据显示改善教学条件有助于提高学生成绩。

  改善硬件之路不通,那只能从教育的主体——学生、老师、家长入手。为提高学习成绩,学到更多知识,最简单的办法便是增加学生的学习机会时间投入。城镇家庭学生在学校以外会获得大量学习辅导机会或者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学习机会,而贫困地区学生在离开学校后则处于无人监管或者孤立无援状态,即使欲学习也难得。因此,要增加贫困地区学生的学习机会时间投入,必须要提高其在校期间的学习时间投入和学习效率。

  目前,为学生减负的呼声甚高,但这主要针对的是城镇地区学生的学习负担问题。我们同样要看到,贫困地区学生的学习时间投入可能存在不足的问题。根据2017年内蒙古大学“中国时间利用调查”数据显示,低收入家庭的小孩每天学习时间(含学校教育、校外和家庭作业及辅导)比高收入家庭少了近1.5小时。

  因此,贫困地区的教育,由于教育资源和教育构成的巨大差异,不宜采用与城镇家庭相同的教育政策。加强学校教育和对学生学习时间的监管是解决贫困地区教育问题的重要方法。

作者:王军辉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