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PP就教育本身而言,有两点值得关注:对学习成绩的重视和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管理。
经政府和全社会的不懈努力,我国基础教育成就巨大。但与入学率快速上升相对应的却是“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观点在社会上普遍流传。
教学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入学率的提高,并不保证贫困家庭子女就一定能获得较高的教育产出。大量的研究发现,学习质量危机在贫困生群体普遍存在。根据世界银行的“全球教育质量”调查,虽然国家之间的入学率差异已经很小,但学习质量差异很大。近年来低收入国家的中小学入学率已经非常接近高收入国家,但小学生数学和阅读及格率分别为13.9%和4.5%,远远低于高收入国家的93.2%和95.3%。有学者在调研中发现,我国存在中西部学生比东部学生成绩低、贫困县学生比非贫困县学生成绩低的情况。并且女生的差距更大。贫困地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学习质量差导致普遍高考本科上线率很低,即使是能上大学,也普遍考进普通的学校。
如何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质量,成为目前教育扶贫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美国自1994年开始开展的KIPP项目(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知识就是力量),是一项值得深入思考和借鉴的教育扶贫模式。
KIPP于1994年开始创办时总共只有50名学生,到2018年共有224所学校,10万名学生,其中95%的学生是非洲裔或拉美裔,即KIPP的学生普遍来自低收入群体。但KIPP的教育成就吸引了全美的目光。
进入KIPP的低收入家庭学生受教育质量明显提升。从2009年全美考试成绩来看,许多刚进入KIPP学校的五年级学生在阅读和数学上的成绩往往较同类学校低 10-20 分,但是在KIPP学校学习4年后,他们的数学和阅读水平都高于同类地区的平均值。2017年,KIPP学生的阅读成绩比学校所在地区的其他学生高出51%以上,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3%以上。数学成绩比学校所在地区的其他学生高出50%以上,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3%以上。高中毕业率为92%,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比学校所在地区高出16%。在升入大学的比率方面,KIPP学生为78%,学校所在地区平均为46%,全国平均水平为66%。
KIPP学校是公办民营,给予学校很大的自主权。在KIPP,学校的目的是帮助贫困家庭学生考上大学,因此,对学习的要求非常苛刻,把整个教学的重点都放在提高学习成绩上面。为了摆脱贫困家庭和社区对学生学习的负面影响,KIPP让学生保持较长的在校学习时间,学习时间从早上七点半到下午五点,周六要给学生补几个小时课,学生晚上要做2个小时作业。暑假里还要学习3-4周。并且,KIPP对教学的要求有3R:严格(Rigor)、紧密关系(Relationship)和与生活相关(Relevance)。“严格”一条是要求老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中都保持严格的态度。当然,严格并非严厉,而是对教学和学习标准的严格遵守。
KIPP就教育本身而言,有两点值得关注:对学习成绩的重视和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管理。
对贫困家庭的学生而言,学习成绩非常重要。应试教育的弊端引发对重视考试成绩的过分批判。但对贫困家庭的孩子而言,获得更高的文化程度是跳出贫困陷阱相对稳妥且简易的途径,更高的受教育水平对其人生发展的上限不一定会有多大帮助,但能帮助其提高人生发展的下限。
同时,学习也是一个生产过程,学校和家长都可以做出一定的贡献,但最终关键还是要落实到学生学习行为上。哈佛大学Fryer教授认为,很多孩子并不一定清楚该如何学习。贫困家庭的孩子缺乏来自家庭的行为习惯指导,学校在规范其学习行为方面需要扮演更重要的角色。KIPP强制要求学生增加学习和做作业时间,并且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督促、修正和鼓励,一方面使其增加对学习的时间投入,同时提高其学习效率,从而达到最终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
KIPP的成功不仅让其在美国迅速推广,印度、墨西哥、南非、以色列、智利、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也纷纷引进KIPP。我国的教育扶贫,需要认真对待KIPP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