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领域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给钱帮扶的问题,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在教育方面面临的困境进行细致诊断,我们才能逐步揭开教育扶贫的迷雾。
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的教育问题,核心是帮助这些家庭的孩子学习更多知识和技能。在制度造成的人为不平等因素和入学机会以外,存在着相当多的困境,主要是以下几个课题:儿童发展早期营养健康和照料模式、学生学习行为管理、家庭投入、学校和教师投入、技能结构选择等。值得注意的是,教育扶贫方面理论问题往往是因为政策问题而出现,理论分析的结论往往会有极强的政策含义,理论问题与政策问题经常难以明确区分。
儿童发展早期主要涉及到儿童营养状况和养育照料模式。多家研究机构联合参与的农村教育行动计划的研究发现,膳食不均衡和缺少微量营养素导致贫困地区学生营养不良和贫血,进而显著影响其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Gertler等在2014年的一项研究发现,母亲或看护者如果在儿童早期更多互动,可以促进儿童的语言技能的积累,并有助于后期发展中获得更多的技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克曼近十几年的研究发现,儿童早期教育投资的重要性远远胜过青少年时期,因此,缩小家庭之间人力资本投资的差距首先要从儿童早期开始。这方面寻求解决方案的先驱是美国的Perry学前教育项目、Head Start,以及后来的Abecedarian Project, the Early Training Project, Milwaukee Project和 Tulsa's universal prekindergarten program。中国这方面的尝试主要是已经在贫困地区推广的“营养餐”计划、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实验经济研究所的系列实验和养育未来项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慧育中国项目、四川大小凉山地区和云南部分地区的“一村一幼”项目等。
学生的个人学习行为主要涉及到学生的学习时间投入、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内蒙古大学的时间利用报告发现,学前和高中阶段,农村、低收入、低学历家庭的孩子净入学率更低、学习时间更短。东北师范大学的一项调查发现,吉林辍学的初中生中63%是因为厌学,只有7%是因为家庭贫困。学习方法影响到学习效率,但学习方法差异目前缺乏足够的研究。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方面的干预目前主要是有条件转移支付方面,国内的研究主要是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做的“青少年教育促进计划”,通过给优秀学生设立优秀奖和给后进学生设立学习进步奖和作业优秀奖,鼓励后进学生努力学习和养成良好的做作业习惯。
家庭投入主要涉及学生入学机会和正常学习的许可、家庭的教育期望、父母的时间投入和财务投入。内蒙古大学的中国时间利用报告发现,与母亲学历为小学及以下相比,母亲学历为大专及以上的儿童照料时间高出1倍,但教育方面的照料时间高出3.3倍,父亲提供的儿童照料时间高出2.1倍。北京大学发布的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基础教育阶段生均家庭教育支出8143元,其中城镇1.01万元,是农村3936元的2.5倍。以往对家庭的关心往往是贫困家庭的因贫辍学问题,但如果教育本身已经免费,家庭的教育期望过低和父母时间投入不足等带来的问题均没有深入的研究。
学校和教师投入主要涉及学校教学条件、教师质量、教学质量、教师的激励等,这些都影响到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生学习质量问题。教学质量又涉及到师资质量本身、教师的激励和学习进度安排等。教学条件方面目前主要关注的是电子化教学设备和网络的引进的教学质量提升效果。教师的激励主要涉及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和教师薪酬制度。师资问题是被普遍关注的问题,但目前贫困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师资质量具体差距仍然不清楚。
由于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孩子考上大学非常困难,多数在大学之前就会停止学业。那么他应当追求何种知识技能以应对人生发展的需求?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应当读普通高中,还是选择职业教育,或者直接外出务工在岗学习?尤其是在AI迅猛发展,创造性破坏带来大量工作岗位的消失和诞生,何种知识结构更适应未来的劳动力市场?
因此,教育扶贫领域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给钱帮扶的问题,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在教育方面面临的困境进行细致诊断,我们才能逐步揭开教育扶贫的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