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在一个城市生活,为什么有些人可以住豪宅,你却连一个像样的房子都租不起。同在一个小区,为什么你的邻居可开上百万的豪车,而你却只能拼命挤公交车。同在一个大学毕业,几年后,为什么你的同学可以随意在国外旅游览尽世界风光,而你却一年到头窝在一个地方还要为生活发愁。同样是来自一个外省的一个小镇,你的老乡可以衣锦还乡被老家父母官奉为座上宾,而你却只能旧帽遮颜悄悄地进村唯恐看到熟人。
同样,你为什么不会嫉妒富可敌国的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你甚至不会嫉妒王健林的先来1个亿的小目标是怎样一个富裕的数字,你觉得那些都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可你却在意你的邻居老乡,你的同学同事,你的亲戚朋友,他们只要在财富上稍胜一筹,你就会感觉到自己已经落伍,感受到经济的压力。正如经济学家门肯所说:“富人是一个比他的亲戚每年多赚100元的人。”
很多时候,贫穷与富裕的感觉是来自你熟悉的朋友圈,而不是媒体上极尽渲染的神话般致富的亿万富翁,而这种感觉更多是主观的,这就是相对贫困概念产生的缘由。一个人的相对贫困是与其心理的满足感或者说效用有关,也即与你相近的人比较中发生的感受。相对贫困是在把我们的生活水平与拥有较高收入的参照组相比较后产生的贫困感受,它依赖于一定的价值判断而存在。也可以说,相对的贫困定义是建立在将穷人的生活水平与其他较为不贫穷的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相比较的基础上的,通常这包括对作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的总体平均水平的测度。马克思说过:“一个住小草房的人在他的邻居搬来并建了一座宫殿之前,他一直是很快乐的,后来,那个住小草房的人开始感觉到了贫困”。因此,相对贫困是永远存在的,而且在任何社会都存在。
美国康奈尔大学经济学家罗伯特·弗兰克作了一个有意思的调查,他给调查者提供了两种情景,让他们做选择,A,你赚11万,别人都赚20万。B,你赚10万,别人都赚8万。弗兰克解释,收入的数字代表你的购买力。在A世界中,你的收入所买的房子的面积比在B世界中你能买得起的房子大10%,在餐厅吃饭的次数也多10%,等等。而在B世界,你放弃了一小部分绝对收入,但你的相对收入提高了。在A世界,你将更加富裕;在B世界,你虽然没那么富裕,但你比别人富裕。哪种情况让你更幸福呢?弗兰克发现,大多数人愿意选择B。也就是说,相对收入高,确实在影响你对富裕的感受,这其实就是相对富裕与相对穷困。
与相对贫困相对应的是绝对贫困,绝对贫困是指低于维持身体有效活动的最低指标的一种贫困状态。按照专家的分析,这种最低指标是指“勉强维持生存的标准,而不是生活的标准,在对家庭生活做这种最低指标的估计时,应遵循这样的规定,即除了为维持身体健康而绝对必须购买的物品外,其他一切都不能包括在内,而且所有购买的物品必须是最简单的”。
解决贫困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世界银行对贫困的概念给出一个描述性的解释:“贫困就是这样一种人们想逃避的生存状态,贫困就意味着饥饿,意味着没有栖身之地;贫困就是缺衣少药,没有机会上学也不知道怎样获得知识;贫困就是失业,害怕面对未来,生命时刻受到威胁;贫困就是因为缺少清洁的饮用水而导致儿童生病甚至死亡;贫困就是权利和自由的丧失。”这里所说的是一种绝对贫困。
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不单是一个人的主观感受,它同时也是一个影响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因素。公共政策面对的主要是绝对贫困人群。我国现行贫困标准,按照购买力平价换算,每人每天2.2美元,略高于国际上通用极端贫困标准1.9美元。据此,我国还有7000万贫困人口。因此,消灭贫困成为国家战略,我国提出十三五期间,通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到2020年消除7000多万贫困人口的任务,贫困问题基本上解决,贫困人口基本上被消灭。
当然,我们也要避免这些不正确的认识,7000万贫困人口绝对贫困问题解决以后,是不是说我国就没有贫困人口了?这就是对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的认识,正如国务院扶贫办国际合作和社会扶贫司巡视员曲天军所认为,任何社会即使发达国家总会存在10%左右的相对贫困人口,美国贫困人口比例在10%到15%,欧盟是15%,英国是18%。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贫困依然会存在,只是到2020年,我国的贫困和现在的贫困问题是不一样的,现在的绝对贫困解决的主要是生存问题,以后是相对贫困,解决的主要是发展、共享的问题。
解决贫困问题早已成为国家战略。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办法》,办法再次强调了省级党委和政府对本地区脱贫攻坚工作负总责的要求,并要根据脱贫目标任务制定省级脱贫攻坚滚动规划和年度计划,向中央签署脱贫责任书,每年向中央报告扶贫脱贫进展情况。提出贫困县党政正职不脱贫不调整、不摘帽不调离,扶贫成绩作为干部选拔使用的重要依据。打赢脱贫攻坚战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是不能有人掉队的小康,绝不能把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排除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