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圳库 > 理论文章、理论著作

发挥深圳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中的独特作用

2018-08-08 11:46:29 来源:深圳特区报

  在发挥好深港原有合作机制的基础上,还要赋予深圳以更大政策支持和改革权限,率先探索建立高效合作协调机制,统筹解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重大复杂问题,协调落实重大合作事项,从而凝聚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强大合力。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是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重要举措。从世界湾区的一般建设经验看,以纽约、旧金山、东京为典型代表的世界超级大湾区,就是通过发挥核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提升其重要的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创新中心、经贸中心等地位,从而对全球高端要素配置、产业升级、创新发展等产生巨大集聚和带动作用。

  与世界湾区建设的一般规律不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在一个主权国家内三个独立关税区深化合作的重要尝试,涉及到产业布局、土地利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创新圈、城市群协调等重大复杂问题。因此,建设与世界超级湾区媲美的粤港澳大湾区,关键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重要批示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借鉴深圳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形成的一批引领性制度成果,率先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增创国际竞争新优势方面大胆探索,突破发展升级的瓶颈,突破对外开放的局限,从而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实现优化发展、转型发展,推动大湾区建设与“一带一路”倡议在更高层次上的融合发展,使之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

  1

  探索高效合作机制

  探索建立高效协调机制是世界超级湾区发展的客观要求。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健全合作协调机制是重要保障。

  经过多年发展,粤港澳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实力最强、发展最活跃的区域之一。由深圳、广州、珠海、佛山、惠州、江门、东莞、中山、肇庆和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组成的粤港澳大湾区,区域面积5.6万平方公里,人口6600万,该区域开放型特征明显,经济发达,具备跻身世界超级湾区的良好条件。

  深港两地在经济、社会、民生、平台等方面的合作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和经验,因此,在发挥好深港原有合作机制的基础上,还要赋予深圳以更大政策支持和改革权限,率先探索建立高效合作协调机制,统筹解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重大复杂问题,协调落实重大合作事项,从而凝聚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强大合力。

  2

  发挥中心城市优势

  世界超级湾区竞争的基本单位是城市群。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关系,首先是集聚关系,然后才是辐射关系。城市群之间的分工、合作和竞争将决定其在未来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因此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除了粤港澳三方的协调配合之外,更需要深圳、广州两个中心城市发挥积极作用。深圳、广州首先发展成为珠三角城市群的发展龙头,并成为大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中心,再进一步迈向世界城市价值链的高端,跨入世界重要城市行列。

  深圳、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龙头,尤其要注重发挥其在金融、物流、贸易、会展、信息和高端制造业等方面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尽快实现“同城”发展。在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中,更需要发挥深圳、广州战略枢纽的作用。深圳、广州地处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要冲,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排头兵、主要外贸大市和区域金融中心,是国家创新型城市和自主创新示范区,也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两市主动协调配合、实行差异化发展,形成现代化国际城市特色和竞争新优势,将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注入新的动能和活力,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更强大的支撑。

  3

  形成金融创新优势

  世界级超级湾区必然是世界级的金融创新高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更需要深圳大胆探索粤港澳金融创新,形成粤港澳金融创新发展优势,建设国家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

  (一)推进跨境金融创新

  推动人民币作为深圳前海与港澳跨境大额投资和贸易计价、结算的主要货币。支持港澳金融机构在前海以人民币开展新设、增资或参股金融机构等直接投资活动,推动和便利港澳金融机构使用人民币资本金开展日常经营活动。探索开展深圳金融机构与港澳地区同业之间的贸易融资等信贷资产的跨境转让人民币结算业务,拓宽人民币跨境金融交易渠道。支持前海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保险公司等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依法与港澳地区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

  (二)设立海外投贷基金

  推动深圳与港澳共同设立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币海外投贷基金,募集内地、港澳地区及海外机构和个人的人民币资金,为粤港澳企业“走出去”投资、并购提供人民币投融资服务。推动广东企业,特别是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到香港上市、融资。推动政府部门简化企业在香港发债的审批流程和手续,争取提高企业的发债规模。推动深港澳保险业务创新合作,为企业“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融资“输血”,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全面保险保障服务。支持金融监管机构开展监管创新试点,探索跨部门、跨市场协作的混业监管模式。

  4

  整合航运物流优势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需要以国际坐标定位深港澳航运物流,强化战略规划引领,整合航运物流联动优势,构建拓展和通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重要通道。

  深化深圳与港澳航运服务合作,需要将港澳的管理和技术优势、航运产业优势与深圳的市场优势有机整合,重点在港口航运金融、航运交易、船舶租赁、海事法律服务等领域开展合作,为粤港澳航运服务业向国际市场延伸拓展空间。探索深圳与港澳在货运代理和货物运输等方面的规范和标准对接,推动港澳国际航运高端产业向深圳延伸和拓展。鼓励深圳与港澳航运服务企业双向投资,大力培育和发展航运服务产业,完善人才中介、资格认证、航运咨询等配套服务,加快建设航运服务集聚区。

  5

  形成专业服务优势

  高度发达的湾区经济必然对专业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需要深港澳加快发展会展、旅游、法律、会计、仲裁、建筑设计等专业服务,为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经贸、旅游、投资合作提供专业服务。

  (一)推动会展业交流合作

  深港澳构建会展业协调机制,联合申办国际知名展会和综合展会,支持联合办展和差异化办展,从会展规模、类型、目标客户等方面错位发展,重点培育时尚消费、高端装备、游艇、海洋等专业会展品牌,形成优势互补的会展集群;研究设立免税商品购物区,搭建与国际接轨的商贸业体系。

  (二)加强邮轮旅游合作

  吸引更多港澳投资商独资或联合开发珠三角旅游资源和产品。重点合作开发邮轮、游艇旅游,共同打造区域游艇的重要中心和世界邮轮旅游航线。加强深圳旅行社与港澳旅行社合作,实施“走出去”战略,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设分支机构,共同打造粤港澳国际旅游品牌。

  (三)加强法律、会计、建筑工程合作

  积极推动深港澳法律服务合作。支持港澳法律服务机构在深圳设立分支机构,支持港澳律师事务所在深圳设立合伙型联营律师事务所。逐步推进与港澳商事民间调解机制的对接,探索完善与港澳律师业合作、联营的机制。

  加强深港澳会计行业的合作。支持港澳会计师加强与深圳会计行业机构的密切沟通,提升深圳会计师行业水平。

  推动工程咨询、工程设计、测量、测绘和建设等领域对港澳地区扩大开放。

  6

  打造创新驱动优势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需要发挥深圳创新型城市优势,打造创新驱动新引擎,带动粤港澳科技创新资源向产业链高端集聚。支持粤港澳企业联合“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一)深化科技创新合作

  积极争取国家授权深圳在与港澳科技合作发展方面先行先试。

  (二)建设科技服务中心

  着力推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构建区域性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三)发展科技创新产业

  推动粤港澳科技联合创新和港澳重大科技成果在深圳实现产业化,打造大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新平台。

  7

  聚焦智能信息发展

  新一代智能信息是世界超级湾区抢占科技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需要深港推动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信息技术合作发展,加快建设国际信息港。

  (一)强化互联网集成功能。(二)建设国际信息港。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网络基础设施,使深圳成为重要的国际信息港。(三)培育信息发展新业态。

  8

  强化国际经贸功能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需要加强深港澳经贸服务的合作和对接,强化在国际商品的中转集散功能。

  (一)提升国际都会商贸功能。(二)构建“外贸+互联网”产业链。深圳加快建成集保税展示、物流、交易、服务于一体的电商港,新建一批仓储物流设施,打造跨境电子商务综合示范区。

  9

  加强体制机制创新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需要深圳通过制度创新推动粤港澳营商规则的对接,构建与国际高标准衔接的经贸规则体系,提升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

  (一)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新格局

  针对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大变革趋势,深圳需要积极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加快推进符合国际规则的质量、安全、环境、技术、劳工等标准,加快构建与这些国际规则相衔接的开放型新体制新格局,积极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

  (二)推动粤港澳交易规则的对接

  深圳前海自贸区首先应在粤港澳体制合作、体制创新方面发挥引领带动作用,通过制度创新推动粤港澳交易规则的对接。

  10

  打造生态保护屏障

  世界一流湾区都把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宜业作为其最重要特征。这就要求深港澳必须按照中央要求推进“五位一体”建设,把建设生态文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牢固树立“生态自觉”,在坚守生态底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生态质量。将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做实做优,特别是要共同建设跨界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廊道,打造深港区域生态保护屏障。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