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圳库 > 理论文章、理论著作

“六个先行区”开辟特区发展新境界

2017-09-12 17:46:42 来源:深圳特区报

  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作出“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的重要批示,深圳自觉把总书记的重要批示精神作为工作的根本遵循,主动提出要以特别的担当精神、特别的实干业绩,争当“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的尖兵。

  深圳市委六届七次全会提出,要着力打造“六个先行区”: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打造充分彰显“四个自信”的先行区;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更具示范引领作用的改革先行区;扎实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影响力的创新先行区;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竞争合作的开放先行区;深入推进一流法治城市建设,打造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法治先行区;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打造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的城市基层党建先行区。“六个先行区”是深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的具体方案和有力措施。

  A

  坚定的理想信念实现“四个坚持”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开放,是旗帜和方向,是发展的基本原则。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是一个目标和三大战略举措的关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党庄严承诺的奋斗目标,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最终都要依靠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强化党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改革开放弥足珍贵的成果,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改革开放探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获得了巨大成功。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基础。

  新发展理念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之举。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鲜明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是改革开放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是我党对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是关系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时代进行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的目的是要破除旧体制,建立新体制,以改革的信念、开放的胸怀,融入世界发展的大潮之中。改革开放是我国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是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这场波澜壮阔的实践,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六个先行区”提出,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打造充分彰显“四个自信”的先行区,成为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巨大优越性的最佳例证;要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打造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的城市基层党建先行区,成为向世界彰显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纯洁性的“精彩样板”。

  经济特区是中国发展道路的试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试验,是改革开放的试验。早在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深圳经济特区是个试验,希望杀出一条血路。他认为深圳经济特区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成功探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深圳未来将继续作为试验地,继续释放改革开放的潜力和活力,继续走在改革开放的前列。

  未来美好的前景让深圳更加自信,更加坚定信念。“四个坚持”要有信念作基础,深圳的信念来自自信,自信进一步坚定信念。

  B

  更强的改革创新实现“三个支撑”

  为全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支撑,是使命担当,是发展路径和发展方式。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的重要举措。近几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部分行业产品积压严重,只能依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目前的问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生产端入手,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简而言之,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一切工作中,成为全社会的文化。

  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要顺应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六个先行区”提出,要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更具示范引领作用的改革先行区,成为更多可复制、可推广制度创新的重要探索地和先行区;要扎实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影响力的创新先行区,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枢纽城市和引领世界创新的中坚力量;要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竞争合作的开放先行区,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先锋队”;要深入推进一流法治城市建设,打造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法治先行区,让一流法治成为深圳新的发展阶段更为显著的城市特质、更加重要的竞争优势。

  深圳在轰轰烈烈推动改革开放的时候,上世纪90年代即提出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是深圳发展的永恒动力。深圳制定全国首部改革创新法规《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要求把创新作为主线,贯穿一切工作之中。改革创新是对新事物的探索,相比已有工作和常规工作,难度要大得多,失败的可能性大得多。深圳制定《关于支持改革创新建立容错纠错机制的若干规定》,宽容在工作中特别是改革创新中的失误,保护和激励改革创新的积极性。

  改革创新是深圳的特色和优势。通过改革创新调整和完善产业结构,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等成为支柱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步完成;通过改革创新,科技、产业、企业的实力进一步增强,创新成为发展的最强劲动力;通过改革创新,在珠三角区域、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等合作中,有新的作为,逐步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C

  超前的战略思维实现“两个走在前列”

  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走在前列,是总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八大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在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现代化国家。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根据十八大的宏伟蓝图,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路径和方式。一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2016年至2020年年均增长率不低于6.5%。二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三是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四是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五是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目标欢欣鼓舞,道路任重道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但是,“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接近成功越困难,越要认真对待,越要加倍努力。

  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深圳要牢记使命、勇于担当,进一步开动脑筋、解放思想,特别是要鼓励广大干部群众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中创造新业绩,努力使经济特区建设不断增创新优势、迈上新台阶。

  深圳市委六届七次全会提出率先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行区,努力在新起点上勇当尖兵、再创新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为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深圳正处于率先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要有强烈的意识和明确的路径。

  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圳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方式。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的内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其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径是“四个全面”,深圳要走协调发展道路。“四个全面”是奋斗目标和发展举措的关系,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深圳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需要在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更加努力,与全面深化改革共同组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

  再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是“五位一体”,深圳要走全面发展道路。“五位一体”,反映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也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深化和完善。党的事业在不断发展,要求在不断提高。只有全面发展,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市委六届七次全会提出“十大行动”,即营商环境优化行动、实体经济强基行动、创新之都建设行动、开放优势厚植行动、城市管理治理攻坚行动、生态环境整治行动、发展成果惠民行动、文明城市创建行动、依法治市深化行动、安全稳定防护行动。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和实际行动,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深圳有能力、有条件率先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

  党的十九大将于今年10月18日在北京召开,这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是未来工作的重点和主线,深圳超前的战略思维,务实的工作作风,扎实的工作举措,有能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走在前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走在前列。


作者:袁晓江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