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圳库 > 南山区库 > 新闻报道

涌下郑氏宗祠:见证深圳播下红色火种

2021-03-10 17:43:20 来源:蛇口消息报

  南山区南头街道大新社区升平里15号,坐落于热闹的城中村的涌下郑氏宗祠却“闹中有静”:七彩的雕栏上造型各异的彩色雕像依旧栩栩如生;房顶的翼角上,雕龙画凤的样式神采飞扬,仿佛在跟人们诉说着这个家族的辉煌……

  郑氏宗祠还有着更加不平凡的过往:作为中共第一届宝安县委所在地和宝安县农民自卫军模范训练班的开办地,同时也是深圳历史上第一个党支部的诞生地。在近代以来,这座饱经岁月的广府风格古民居见证了红色火种在当时宝安地区的“燎原”之势,以及我党领导农民运动、建立农民自卫军、改编工农革命军的革命实践。

涌下郑氏宗祠:见证深圳播下红色火种.jpg

  1924年下半年,中共广东区委(注:根据《广东党史资料》第1辑,中共广东区委领导范围包括广东、广西、福建、马来亚和香港等地党的组织)派农民运动讲习所学员、共产党员黄学增、龙乃武到宝安县创建共产党组织,开展农民运动。1925年7月,随着党员人数的增加,中共宝安县支部成立。1926年上半年,中共第一届宝安县委在南头关口郑氏宗祠成立,在广东区委指导下,积极开展农民运动,建立区、乡农民协会,全县参加农民协会人数13000多人,居全省第三位。

  1924年6月,广东革命政府发表《农民运动宣言》,号召建立农民协会,提出建立农民自卫军问题。1925年5月,广东省农民协会制定并颁布《农民自卫军组织大纲》,明确指出农民自卫军的宗旨是“为保卫农民协会,保卫农民利益,防御外来侵略”。根据中共广东区委和省农民协会要求,宝安县农民协会成立,并着手在县、区、乡各级农民协会建立农民自卫军,以此组织农民同地主阶级、土豪劣绅和贪官污吏作斗争。

  为了提高农民自卫军的思想觉悟和战斗力,宝安县农民协会在涌下郑氏宗祠开办农民自卫军模范训练班,由省农会派三名黄埔军校学生帮助训练,设有政治课和军事课。训练班共开办了两期,三个月为一期,每期五十人。

  中共宝安县委和农民自卫军建立后,大力开展农民运动,不断进行反帝反封建反官僚军阀的斗争。自1925年5月至1926年5月的一年内,宝安县委和农民自卫军参加了驱逐反革命派之刘(震寰)杨(希闵)、援助五卅惨案大示威、援助省港大罢工、协助政府肃清叛徒及第二次东江战事等斗争,表现出宝安人民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和革命精神。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在湖北召开紧急会议(亦称“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中共广东省委为贯彻八七会议精神,在东莞召开东莞、宝安两县领导会议,要求两县共同组织工农革命军。时任宝安县委书记郑奭南根据会议精神,研究决定改编农民自卫军,作为工农革命军的基本队伍。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1927年12月至1928年5月半年之间,工农革命军作为主要力量先后发动了三次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枪声,动摇国民党的统治基础,教育和锻炼广大工农群众,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播下革命的种子。

  “小时候听家里长辈讲,很多亲戚在十二三岁时就跟着共产党干革命了。”涌下郑氏第27代孙、今年68岁的郑锦洪告诉记者,宗祠中的革命历史是家族中的“宝贵财富”,家中的年轻一代虽然遍布五湖四海,但都知道曾经发生在祠堂中的革命故事。“作为郑氏后代,我们一定会把宗祠维护好、保护好,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郑锦洪说。

  如今,南头关口的郑氏宗祠已不复存在,而在其旧址南侧约100米处的涌下郑氏宗祠,除了规模较小外,形式和关口郑氏宗祠相仿。为纪念郑氏宗祠在大革命时期的重要作用,2003年2月,涌下郑氏宗祠作为第一届宝安县委、宝安农民自卫军模范训练班旧址,被列为南山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迎接着一代又一代党员、学生来此追忆发生在这座祠堂内的红色故事。

作者:刘野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