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圳库 > 新闻报道

特区四十年的龙田故事:敢为人先,分田到户过上好生活

2020-07-10 14:24:15 来源:深圳新闻网

  40年,是一代人的风华正茂到老当益壮;40年,是一个社会的风云激荡到梦想腾飞。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也是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深圳,在无数先行者的开拓下,已从昔日的边陲农业县发展成为一座活力四射的创新型国际化城市,龙田,也在演绎着属于自己的“春天的故事”。

  龙田世居走出的“生产队长”

  任岁月流转,自岿然独存。龙田世居,这座建于清朝道光十七年(1837年)、占地5000平方米的客家围屋,见证着世事变迁,诉说着历史风云。

  龙田街道龙田社区田段心居民小组老党员黄桂容,在龙田世居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前,从1962年开始在那里生活了四十年。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黄桂容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被推选担任村里的“生产队长”,一干就是15年,任生产队长的这些年,黄桂容没有任何工资待遇,只是在后来分配到一辆自行车便于开展工作。

  那个年代都是搞村集体经济、吃“大锅饭”,每年要上交公粮,剩下的再进行统一分配。黄桂容回忆,那时吃不饱饭是常有的事,各个家庭孩子都多,连稀饭都吃不到多少,更别说吃大米饭了。黄桂容刚嫁到这边来的时候,因为生活艰难,连嫁妆的枕头和被子都是去借来的。

  敢为人先,分田到户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黄桂容村里的年轻小伙子很多都偷渡到香港,只剩下妇女老幼,很多的田地无人耕种都在荒废。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掀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彼时的深圳,正在准备跨越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时刻。

  那时的黄桂容发现,村民自留地的庄稼种得都比集体的要好很多,“他们会为多分得一点化肥大打出手”,为提高大家的生产积极性,都能过上吃饱穿暖的生活,黄桂容决定在自己的生产队实行分田到户的政策,在改革的春风还未吹来的时候,这一行为犹如平地一声惊雷。

  “黄桂容,你怎么那么大胆,其他村都没有做,你为什么要第一个去做,你能做好吗?”面对上级领导的质疑和重重阻力,黄桂容觉得:与其等着,还不如去试一下,万一能做好呢?说做就做,为保证公平公正,1979年冬,黄桂容亲自带队测量所属一百五十余亩田地,实行平均分配,村里成年人每人分得2.5亩,未成年人每人分得1.5亩。黄桂容还把稀缺的肥料极力争取分到村民手中,为大家创造美好生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田地分到自己手上,大家的生产积极性明显提高,第二年每家每户就开始有了余粮,还能拿去卖钱贴补家用。

  1982年1月1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正式出台。明确指出目前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此后,中国政府不断稳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使广大农村地区迅速摘掉贫困落后的帽子,逐步走上富裕的道路。

  大家过得好才是真好

  喝水不忘挖井人,同村的黄建华回忆道:“分田到户之前连吃稀饭都吃不饱,要是没有桂容大姐的话,不知道还要饿多长时间的肚子。”他的妻子黎新环在1990年嫁到这边时,生活条件不好经常有得到黄桂容的照顾,在一次党员会议上,黄桂容把黎新环的家庭情况说明之后,随即就有干部来走访,核实情况后每年为黎新环的女儿提供助学金,让其顺利读完大学。

  “桂容大姐非常乐于助人,对待街坊邻居很友好,我们一家都非常感谢她。”黎新环说。如今的黄桂容,已经是76岁高龄,每天依然忙碌着。上午喂鸡、去菜园子浇水,回来开始为家人准备午饭,还要照顾患有残疾的大女儿。而她自己,心脏做过手术之后每天都要吃大量药物维持着健康,在外人的眼中,也许黄桂容没有享到清福,但她自己觉得很满足:“现在生活条件比以前好太多了,党和政府也非常关心,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

  黄桂容一家人都是党员,很多也在服务群众的岗位上,“自己过得好没有用,大家都过得好才是真的好。”黄桂容说道。

  敢为人先开新路,勇立潮头踏浪行!深圳特区精神不断激励着一代代开拓者敢想敢试、锐意进取,龙田人也将继续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努力奋斗、顽强拼搏,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