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圳库 > 新闻报道

“深圳蓝”“深圳绿”,城市最亮色

2017-09-22 17:01:58 来源:深圳商报

  “蓝天白云,繁花似锦,绿植满城。”第十九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刚刚闭幕,这是不少第一次来到深圳的中外友人对深圳的第一印象,作为中国第一个国际花园城市的深圳,毫无疑问“深圳蓝”“深圳绿”成了这座年轻城市的代名词,深圳正以她无与伦比的魅力,讲述着一个又一个“春天的故事”。

  作为深圳人,你是否知道这样的一组数据:森林覆盖率已达40.9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6.8平方米,各项森林资源和生态指标,均位列国内大中城市前列;公园总数921个,深圳湾公园、盐田海滨栈道等成为市民休闲新胜地;PM2.5年均浓度下降至27微克/立方米,深圳空气质量连续多年在全国GDP排名前20位城市中位居第一……这份成绩来之不易,背后是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高瞻远瞩,以及一代又一代城市管理者的创新、智慧与汗水。

  深圳是经济大市、产业大市、人口大市,同时也是空间小市、资源小市、环境容量小市。生态资源是深圳长远发展的基础资源,生态环境是深圳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生态质量是深圳质量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深圳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环境是生产力也是竞争力”“决不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的发展”的原则,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国内率先走出一条具有深圳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坚持生态优先,全面推进绿色发展

  绿色城市带给市民最大的福利,不是GDP的增长,而是生态享受。有人说,公园展示着一座城市的“颜值”,衡量出一座城市的宜居度。如今,深圳已“坐拥”921个公园,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6.8平方米,公园数量和面积都居全国前列。公园串起深圳的海岸线,公园与公园之间通过绿廊、绿带和绿道串联,形成深圳城市生态的主要脉搏。

  黄花风铃木、宫粉紫荆、木棉、禾雀花……深圳是一座“森林城市”,更是一座“花园城市”。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盛开的鲜花和茂盛的绿植,仅深南大道上的植物种类就超过100种。2011年,深圳建立城市绿线管理制度,使“生态优先”理念真正落地、生根、发芽。基于节约型园林理念,深圳不遗余力推进地带性植物在城市绿地的广泛应用。在植物配置中,不断探索近自然生态群落的营造,形成多层次、复合型的植物生态系统,节省了绿地养护成本。同时,也降低了养护作业对化学农药的依赖,生物防治效率显著增加。

  从2005年开始,深圳以“公园建设年”为抓手,着力发展郊野(森林)公园-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三级公园体系。近年,市政府更是连续多年把“社区公园建设”,作为市重大民生实事项目全力推进。2016年,深圳湾湿地公园、中心湿地公园、华侨城湿地公园等8个市级湿地公园挂牌,同时,深圳启动特色主题公园建设,编制《深圳市公园特色发展规划》,完成了月季花、杜鹃花等12个花卉主题公园打造,国际友好城市公园、人才公园、航天公园、竹文化公园、百花园等一批特色主题公园选址已基本确定。

  2016年深圳市又出台《深圳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方案》,提出“建设世界级森林城市,打造世界著名花城”的建设目标。不仅如此,深圳还在全国率先推进立体绿化建设,全面推进阳台绿化、屋顶绿化、墙面绿化、交通基础设施绿化、市政环卫设施绿化、公园服务设施绿化等。

  到2018年,有望实现全市新增立体绿化面积30万平方米以上,大有将绿化做到无所不及之势。可喜的是,绿化建设在改善城市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带动和促进了这座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深圳吸引高端人才、增强城市竞争软实力的核心要素。

  2010年,深圳成为住建部批准的国内第一个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生态城市健康状况排名:深圳第一。

  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优生”

  深圳尽管土地资源稀缺,但是在2005年,深圳在国内首次创造性地提出“基本生态控制线”概念,将市域面积的近50%划入基本生态控制线,构筑起城市生态安全新格局,力度之大、决心之大,绝无仅有。这条“绿线”也是保护深圳生态的生命线。

  除了大力治理污染,深圳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立法权,出台一系列河流、土地、空气等相关法规,较早地利用法律手段来保护环境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而且好多做法走在全国前列。

  为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统筹兼顾的难题,2007年,深圳推出环保实绩考核机制,2013年,市委市政府将环境保护实绩考核,升级为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近年来,又结合国家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要求,推动生态线规范化、精细化管理。

  深圳是全国唯一全市限行黄标车的城市、全国唯一全市禁燃高污染燃料的城市、全国唯一淘汰全部散煤和普通工业用煤的城市、最早在全国推广水性涂料、最早实施船舶污染治理、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占比全国最高、新能源公交车数量全国最多。

  在空气质量率先全面达到国家标准的基础上,深圳市又把空气质量目标对准国际高标准。至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8%以上,力争大气各项污染物浓度,全面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准则的第二阶段过渡目标值(PM2.5浓度达到25微克/立方米)。

  为实现这一目标,深圳在系统评估大气治理40条措施的基础上,以市政府2017年1号文件的形式制定《深圳市大气环境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17-2020年)》,提出了七大类30条“升级版”提升措施。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宜居生态水平不断提升

  在城市规划布局上,深圳打造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陆海统筹构建全域生态空间,将1145平方公里的海域纳入城市空间规划管理范围,实施海陆统筹管理。2014年,启动海洋生态红线的划定工作,并研究基本生态控制线与海洋生态线的有机衔接,构建全域生态空间。以海定陆,实施陆域污染总量控制。探索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开展多规合一空间规划试点改革,在龙岗区制定多规合一试点方案,完善政府空间规划体系,探索整合各类规划衔接协调工作机制。

  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区建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市级自然保护区3个,总面积228.31平方公里,其中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面积最小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唯一的一个位于市区的自然保护区,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2010年起全市共建成绿道网总长约2400公里,绿道密度达到1.2公里/平方公里,形成了省立绿道-城市绿道-社区绿道的三级绿道网络体系,建设里程与密度在珠三角城市中名列前茅。2017年,深圳推进实施改造森林面积5500公顷,生态景观林中幼龄林抚育、补植面积7000公顷,建设35个乡村绿化美化工程示范点,提高森林质量和森林群落多样性。创新自然教育模式,加快儿童乐园等新增自然学校的建设进度,推进南澳森林小镇建设,大力弘扬森林生态文化。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