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圳库 > 新闻报道

为了8年后碧水与蓝天 一样成为“深圳名片” 对话深圳治水“主官”王立新

2016-01-07 09:48:56 来源:深圳商报

履新才半年的市水务局局长王立新,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环境水利学博士,是地道的业内“行家”。

昨天上午,在市水务局与媒体通气会结束之后,深圳商报记者与王立新局长又进行了独家对话。对话伊始,王立新局长首先称赞深圳商报这几天关于治水的报道“很好”,“前几天我看报纸,发现商报调查发现深圳湾还有两个排污口在排污,一个是南海玫瑰花园二期,另一个是海斯比快艇,报道采访很细致深入。”

20年后污染更严重“感到很有压力”

记者:关于水污染,深圳媒体最近密集关注,而且直面问题毫不留情,作为深圳的治水主官,从您个人角度感受如何?

王立新:从到水务局工作的第一天开始,我就给自己定了一个工作标准:不怕发现问题,就怕有问题没有被发现。这一次市委市政府下最大的决心开展治水行动,我认为非常必要、非常及时,因为深圳的水污染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深圳集水面积超过1平方公里的河流大大小小310条,有133条受污染,其中94条是重污染,39条是轻度污染,从数量来讲占到总量的40%。更为严重的是,受污染的河流,大部分都集中在人口密集生活领域,或者已大规模开发城区。这些污染的河流,对整个城市的发展,对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以及未来城市的竞争力,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今年7月份到水务局工作之前,我就曾经是一个“老”环保工作者。1992年,我在深圳市环保局工作期间,就亲身参与了深港共治深圳河谈判小组,跟香港谈判治理方案。之后一直在谈判组待了3年才离开去宝安区环水局。时隔20年,今天再去看深圳河,污染确实比当时更严重,作为一个政府工作人员,我感到很有压力。

再举一个例子,我刚到宝安工作时,就发现宝安区的石岩镇专门成立了一个水资源管理办,主要任务就是建污水管网。可是20年后我们再来看,一个小小的石岩镇的雨污分流管网建设依然没有解决,我们的石岩河依然是污染的。这两个例子,一个可以说明我们治污的难度,另一个也说明有很多需要我们反思的地方,至少在治污的整体统筹规划、技术路线选择方面是存在问题的。

提出8年治水目标有“自加压力”的考虑

记者:对于政府准备用8年时间治好水,有人开始在担心这个目标能不能如期实现。大家如果预期过高,会不会对政府造成太大压力?

王立新:网上有微信说8年目标难达到,不能说是一种质疑,恐怕更多的是一种担心。我们能不能有这么快的效果,这个时间表,当然有一点自加压力的性质。但如果你定的目标就不高的话,你在执行上就会一再打折扣,那你的时间可能跟我们老百姓的预期就更远了。所以,自加压力,能让大家都动起来,各方面都有保障了,就没有道理完不成,当然是否做到完美、完善,那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完成了十三条河流的整治,其中五大干流治了三条半。五大干流就是茅洲河、深圳河、观澜河、坪山河、龙岗河,流域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治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个河道整治完了,光解决了资源问题、安全问题、环境问题还远远不够,还要提升到生态和文化的层次。

另外,对河道黑臭水体的治理目标,国务院“治水十条”有明确要求,就是到2017年底,对建成区的主要河道要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当然我们提的标准更高,除了国务院提的目标以外,我们的目标是,不管在建成区、非建成区,五年之内全部要消除黑臭。

记者:能否给市民一个治水目标的形象描述?

王立新:在“一三五”目标(一年初见成效,三年消除黑涝,五年基本达标)里,我们对未来河道的描述,也有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就是一年大家能够感到身边的变化,深圳湾会有一个明显的改变,其他的区域老百姓也都开始动起来了,三年以后,基本上过去看到的黑臭现象都没有了。从总体上来讲,必须让市民群众能有一个明显的直观改善。

深圳治水“钱”不是主要的制约因素

记者:我刚才在预算上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数据,水治理除了预算了810多亿,还预留了180亿,这个能不能说在治水这个问题上“不差钱”?

王立新:治水问题涉及民生。从内涝问题来讲,关系到城市生命财产安全,从污染问题来讲,又关系到老百姓的健康,也关系到城市形象,更关系到城市长远的发展和未来竞争力。无论是800亿还是1000亿,都不应该成为一个关注的重点。治水是一项民生基本需求,市委市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因此该花多少钱一定要花,无论如何,一定要把问题解决好。

根据深圳市治水提质工作计划,我们细化了1100多个项目,这些项目我们初步估算就是800个亿左右。但是随着我们这项工作的深入,我们还会有更多的,很多新项目,还需要做。

至于另外安排的约180亿元预留资金,实际上都是前期理应做的研究,也是根据六大流域片区综合治理方案的实施情况及优化进展,对项目进行动态调整和增补。城市水系统一共分为五个层次,最基本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有水喝,但有水喝了后,还要解决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的问题,这三个是水安全里面最基本的几个层次,也正是这几个问题政府必须要解决,一旦解决不了,那就是政府的失职。

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的问题解决好了以后,最后还要解决完善的生态问题,也就是水文化,水文化涉及的水清岸绿景美能给城市增添光彩,如果要达到水文化这个高度,后续就还需要更多的措施来提升水系统。因此,未来,随着治水工作的不断规划和深入,还会有更多更新的项目要去做,需要预留资金。

管网建设要尽可能少扰民

记者:按照规划,未来5年,深圳要新建5000公里左右的排污管网,如此大的工程会不会又要全城大开挖?为了地铁建设,深圳市民已经付出了很多畅通福利,会不会为了污水管网建设再多忍受几年?

王立新:在管网改造方面,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避免全城开挖的现象,把对我们市民正常的日常生活的影响减少到最小的限度。我们会有非常的措施来保证这一点。当然,也必须承认,绝对不受影响难以做到,还希望得到广大市民的支持和谅解。

雨污分流没有从一开始控制好是很深刻的教训

记者:王局长在通气会上反复强调雨污分流,为什么?

王立新:污水管网建设是一个最基本的工作,前些年我们治污比较注重大节排,河道整治,截污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要讲工作不足就是对于雨污分流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这方面过去也做过雨污分流的工作,但是没有坚持下来。现在我们要把这项工作提高到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来做。特别是对于老的建成区,凡是没有雨污分流的,一律要进行雨污分流。对于新建的城区,我们必须要雨水管、污水管同时进行施工建设。

还有一个难点是违法建筑。随着对违建的查处越来越严,许多违法建筑都是深夜抢建产生的,怎么可能实现雨污分流?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下大力气补上这一课。

对于一些老城区,有些地方可能在短期内没办法完全做到雨污分流,我想这个也没有问题。我们现在在污水处理厂建设的同时,我们也建一些污水调蓄池,比方说我们新建的沙井污水处理厂的二期,我们就配了调蓄池,滨河污水处理厂,现在我们也正在新建一个调蓄池,这个调蓄池也是为了应对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之内,我们一些地区雨污分流不能够完全实施的情况下,一旦在下大雨的情况下,很多地面污染冲到下水道,这个时候污水处理厂难以完全处理,我们先通过调蓄池,把它先储起来,然后我们在雨后再进行处理。

另外,今天深圳正在大规模城市更新,我们的雨水管和污水管也有了重新改造的机会。

要坚决把“先开发后配套”改为“先配套后开发”

记者:现在治污首先面对的是存量,在解决存量污染的时候,城市还在快速发展,对增量污染源我们是怎么考虑的?

王立新:增量问题从现在的项目管理手段来讲,应该是可以管控住,每一个新项目的开发和新片区的开发,首先我们要介入前期研究,特别是市委、市政府已经特意将水务局列入批地的前置审批,如果没有匹配的水处理设施,这块土地不能进行开发。

以前的城市发展,都是先开发后配套。现在一定要先配套再开发,顺序上应该有这样的一个调整。比方说,罗湖区他们提出要再造一个罗湖,主要就是要对清水河等片区进行城市更新改造。大家都知道,城市更新改造以后,楼要往上拔,那你的人口也会大量增加。但是,目前罗湖的污水处理厂一个是滨河、一个是罗芳,这两个污水处理厂已经饱和了,那你要新增几十万人口的话,就必须要配套新建污水处理厂,基础设施一定要先行,不能再仓促的去开发一个片区。

搞开发,我们过去讲的水电路,后来到七通一平,不管你几通一平,水的问题必须要解决。现在有一种开发模式是先要把整个水系统建好,包括河道,这个模式非常值得我们来借鉴参考。而这些东西都需要我们在开发之前把这些基础设施做进去。

所以我们现在在一些相对比较偏远的地方,也包括我们现在大家高度关注的茅洲河地区,开发强度还不算高,所以我们这一次的整治就是要把整个基础设施先要把它做好。污水处理厂没有那么多污水,我也要把污水处理能力先预留,至少你要把地留出来,建设用地要预留。

记者:现在之所以出现大量的“邻避效应”,主要就是在规划上没有把有污染但同时又是城市运转必须的水处理、垃圾处理项目的土地预留出来。

王立新:您讲的非常准确,就是基础设施一定要先行,还一定要有前瞻性,要留足余地。深圳现在有13个重点开发片区,这些重点片区都要预先很好的解决治水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治水治污会不会与发展效率有冲突?

记者:我们要把水治好,但是把水治好存在一个和发展效率相冲突的问题,比如我们是先把这个片区开发起来,先产生GDP,还是等你先把基础配套好了以后我再开发建设?

王立新:对,这个我想就是一个建设理念,一个是政绩观的问题。一个片区开发,我正好在这当政,当然我希望在我的任内能够看到高楼大厦矗立起来,这个是很自然的想法。但是我们大家还都要有一个正确的政绩观,就是科学发展观,功绩不必在我任内。比如说前海开发,前海提出来要做水系,那你首先要把污治好,才能把水系统建立好。再比如说坝光片区,那个地方我认为可以建一个很好的水城,建成一个高水平的水城,但你要先把你的河道系统治理好,把海水引进来,做一个好的水系统。

其他的地方可能条件没有这两个地方那么好,比方说深圳北站片区,但至少要把雨水管、污水管这些系统建设好,而且要留有余地。有些有条件的地方,应该三个管都要建好,雨水、污水和中水管。中水就是处理完了还要回流,还要利用浇花、浇草。大家都要有这个耐心。我最近去了龙华跟他们提出,深圳北站规划有50万人,龙华还有几十个、上百个的城市更新片区要建起来,那我们龙华现在的两个污水处理厂够用吗? 我建议他们要研究,至少污水处理厂的用地留足。

最近龙华有关负责人跟我讲,他们准备在民治增加了一个污水处理厂,以后北站的污水就放在这里来处理,处理完了以后,可以把处理后的水放回河里去。这样那么从上游开始,观澜河就不缺水了。因为我们现在很多污水处理厂是在下游的河口,处理完了以后,为了补水,还要把处理过的水再通过管道提到上游来,这当然没问题,可是需要钱,成本很大。如果在上游能够处理完了,就近排放,那当然最经济了。任何成本都是我们纳税人的钱啊。

邀请国内顶级团队确保工程质量

记者:现在的治水已经是大会战的规模了,在这样的情势下,如何确保水务工程建设质量,是广大市民十分关心的问题。王局长有什么办法保证好事办好?

王立新:首先我们前期的技术工作方案必须要高质量,这主要就是看我们的队伍。例如,我们邀请了全国最好的技术人员力量,像高校、科研院所、央企、上市公司,包括有特殊技术专利的一些民营高科技企业,我们都邀请来。最后无论从规划也好、设计也好、施工也好都是正规军,都是在我们国内顶级的队伍,这样确保我们的方案在技术层面都是高质量的。

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政府的把关,每一个技术方案来了以后要经过我们的审查,我们要确保这个技术方案是高质量的,是能够符合我们深圳的实际。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管,比方说,特别是管网建设,这个问题是最多的,很多过去管网,我们看到文字材料很好,这个地方完成了很多,那个地方完成了多少,但是真正的情况完成得怎么样,管网有没有真正把污水引到污水处理厂,我们过去缺乏一个系统监管。还有管材,有些管材还没用就破损了,管材可能是劣质的,或者选的管材的类型就不适合我们做这个东西,这种情况也是相当程度的存在。所以我们在施工环节要加强监管,最后在验收环节,无论你是管网也好,河道也好,污水处理厂也好,我们在验收环节都必须要控制好,确保我们每一项工程都是高质量完成的。这个就依靠我们的监管队伍,也依靠专家队伍来完成。

坚决反对为了经济效益“填盖河道”

记者:许多地方在开发建设中,为了经济效益最大化,再加之许多河道也存黑臭问题,于是一填了之,或者加个盖掩盖起来,这种做法允许吗?

王立新:必须承认,在深圳的大开发过程中,我们填盖过很多河道,我们的水面面积减少了三分之二。最典型的是,笔架山河道就几乎被填盖完了。过去大家见到河就想把它盖掉,好多项目都会想出很多的理由来填盖河道。我上任以后,已经至少有三条河要求填盖,最后,都在我们坚持做工作下说服对方不填盖。比方说,你的工厂里面正好有一条河,有点黑臭,过去的想法就是盖掉,可以遮黑臭,还可以做个停车场什么的。那么现在我们跟他讲,这个河现在是臭的,所以想把它盖掉,但是假如说这里面流的是清水,你肯定不想把它盖掉。所以这个盖掉,我觉得跟各种水质也有关系,如果说水质很好,清水,那你的工厂里面有一条河,那就是要增值了,你的员工都很愿意在这上班。

河流生态是自然形成的,对一个地区的生态安全、水安全有着关键性作用,轻易填盖,后患无穷。现在,我们原则上坚决反对为了经济效益“填盖河道”。不仅如此,我们还准备把一些已经盖起来的河道“复明”,就像韩国首尔的清溪川一样。

深圳要迅速强化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

记者:现在面临的形势是极端天气已经呈常态化之势,马兴瑞书记也曾经出过一个严肃的课题,如果深圳遭遇15级台风,能不能应对?市局在应对极端天气方面有什么打算没有?

王立新:一旦出现极端天气,涉及到的是整个城市风险防范的问题。但从水务工作来讲,首先需要防范的就是水库安全。因为深圳的水库,不论是大水库还是小水库都在居民区,一个小水库出问题,那后果都不堪设想。所以,我们必须保证所有水库是可以应对可预见的极端天气的。

另外,在城市防洪标准方面,排涝的能力必须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还有在组织抢险方面也要跟上,因为真的出现极端天气的时候,我们这个城市有些低洼地区发生内涝是难以避免的,工程措施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记者:刚才在会上你说2014年解决了200多处内涝点,2015年又新增了100多处,那么新增的原因是什么?

王立新:出于雨量空间分布的不均,每年都会出现新增加的内涝点,对于这种新增的内涝点,我们现在是发现一个整治一个。现在又有很多内涝点的出现,也跟偷排泥浆,管网维护有关系。由于城市现有的管网在地下不可见,因此管理难度非常大。例如,管网的维护管理,一旦出现破损或淤堵,很难察觉。此外,最可怕的就是有一种无良的经营者,大半夜把一车的泥土通过一根管子排向管网,一旦出现这样偷排泥浆的事情,会严重堵塞管网,导致变形,后果极其严重,这样的事情监管难度也很大。未来,在每一场暴雨的考验后,都要逐步把全市的排涝能力差的地方,管网统统进行改造。

企业偷排管不住责任在执法

记者:多年来,媒体大量报道了不法企业偷排污水的问题,这个问题真的管不住吗?

王立新:可以肯定的说,以现在的互联网技术手段,每个企业每天进多少水、排多少水是完全可以实现实时监控的,如果还出现偷排,那就是执法不严的问题,要严肃追究。

希望更多的记者都成为治水专家

记者:媒体是治水治污的重要推动力量,王局长对媒体在未来的治水治污中发挥怎样的作用,有什么期待?

王立新:治水治污需要全社会参与,尤其需要媒体的监督。我希望通过这次集中报道,让更多的记者成为治水专家,我们就有了更强有力的帮手。下一步,我们还想组织媒体记者到香港等地学习参观先进经验,进一步提升监督能力。我还是那句话,不怕有问题,就怕问题没有被发现。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