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圳库 > 新闻报道

解密“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行动”

“重走东纵抗战路”媒体采访团沿文化名人撤离路线西进

2021-06-25 15:31:52 来源:深圳特区报

  1941年12月,香港沦陷。一批陷港的文化人沿着“港九疏散委员会”的部署路线开始转移,“一路由水路经澳门、台山、湛江;另一路经白石龙至惠州。” 这场营救文化名人的行动,被誉为是中国近代史的奇迹。8月25日至28日,“重走东纵抗战路”媒体采访团,走访深圳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惠州的东湖旅店等地,沿白石龙至惠州的撤离西线,追寻78年前文化人纷至而来的足迹。

  白石龙村的“神秘客”

  “这是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记者在走访的深圳、惠州、东莞的东纵纪念馆里,都能看到这句出自作家茅盾的评价。历时11个月,在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的保护下,800余名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从香港神奇“蒸发”而无一人被捕,安全撤退到大后方,这就是震惊中外的文化名人大营救行动。

  奇迹是如何发生的?位于深圳白石龙老村1号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陈列了几封当时中央急电的复制品。“在香港的文化界朋友如何处置?在九龙的朋友撤出否?与曾生部及海南岛能否联系?”1941年12月9日,周恩来发出急电。时日,是香港沦陷的第二天,身处香港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处境险恶。

  9日,尹林平和曾生等同志在白石龙天主堂研究营救方案。这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拉开帷幕。

  为保证万无一失,营救时都采用暗号互相联络。9日当晚,交通员李锦荣带领包括茅盾夫妇、张铁生、戈宝权在内的第一批文化界人士到达铜锣湾地区,李锦荣向岸边的一艘小艇问:“有黄花鱼卖吗?”答:“有。”又问:“论斤还是论条?”答:“你到舱下看看吧。”暗号对上,随即上艇开赴停泊在避风塘的一条大驳船上,于拂晓前趁日军哨兵换岗之机冲出敌人封锁线,在九龙悄然上岸。

  11日,几十名文化人打扮成“难民”撤离九龙市区,在游击队的武工队护送下,沿西线入青山道,经过秘密交通线,避开日军检查岗哨,翻山穿谷,渡过深圳河,于13日顺利抵达宝安阳台山抗日根据地(白石龙村),这是转移后方停留的第一站。

  “当时我父亲是白石龙村党支部书记,为迎接大批被营救人员,他带领党员和全村青壮年配合游击队接待工作,用树枝和杂草给文化人士搭草房来住,由于条件艰苦,招待时只有一荤一素,荤为狗肉,素为青菜。”刘世勇对记者说,他的父亲刘鸣周曾亲历过这场大营救。

  东湖旅店的团圆饭

  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在阳台山上停留数月之久,情况好转后,100多人先后辗转到惠阳,大部分人入住惠州市区的“东湖旅店”。这是一栋民国时期所建的三层青砖楼房,70多年后,其楼梯、水磨石和楼面的瓷砖、主体仍保存完好。

  中共惠州市惠城区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肖毅介绍,陈列馆有三楼分为三个展区,七十余年前,这里的三楼曾被国民党驻军187师师长张光琼包下,并在旅店门口设置岗亭。但后来,时任中共惠阳县委组织部部长兼武装部部长卢伟如却把东湖旅店一二层全部租下,设立秘密交通站,由此东湖旅店成为“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的中转站,印证了“越危险的地方越安全”这句俗话。

  1942年除夕晚,第一批被营救的文化人士茅盾、胡风、张友渔等20多人来到惠州。卢伟如分别安排他们在“东湖旅店”和“东和行”住下。大年初一,卢伟如弄来了两条鱼和两只鸡,茅盾夫妇为了感谢营救人员,还亲自下厨为大家烹饪了他们家乡——浙江口味的“风味鸡”。几十名文化名人以及部分参与营救的人士,就这样吃上了团圆饭。

  离开惠州后,这批文化名人沿江北上抵达老隆、韶关等地。直至1942年11月22日,最后一批营救人员几经辗转抵达苏北解放区,这场大营救得以胜利完成。

  将历史的珍珠“串珠成链”

  “‘秘密大营救’保护了文学、艺术、新闻等领域的诸多文化名人,它最大的意义在于保存了国家的文脉,此后这百名中国文化精英奔赴各战线,继续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省委党史研究室四级调研员魏法谱对记者说。

  硝烟散去,但历史的声音在后人对遗迹的保护和修缮中得到回应。昔日的阳台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建起了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成为深圳首批红色旅游景区之一;而东湖旅店也被修缮为营救中国文化名人陈列馆,2019年开馆至今共接待国内外游客近7万人次。

  在肖毅看来,及时开发、利用好这些红色旅游景点,就像是把一颗颗“珍珠”挖掘出来,并把它们擦亮。“我们现在就是要‘串珠成链’,使这些弥足珍贵的‘珍珠’闪闪发亮。”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