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拉乡目本村原本是一座藏身怒江边地质灾害高发区的偏僻小村。如今,它在六七百公里外一处气候宜人的新福地,实现了涅槃重生。
在藏语里,目本就是“搬来搬去”的意思。古拉乡目本村位于怒江干热河谷地带,属于地质灾害频发区,是察隅县最为偏远的村落之一,共有30户200位村民。2016年5月30日,村民们告别旧村,搬入了位于该县上察隅镇巩固村附近的新目本村,开始他们的崭新生活。
这里靠近中印边境,气候宜人,森林资源丰富。在新村里,分布着30座各占地540平方米的藏式院落,村内道路、绿化、文化活动室、牲畜棚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每家每户都统一配备了家具、电器等基本生活用品。
提起目本村的整体搬迁,今年58岁的察隅县退休教师泽多老人竖起了大拇指,他告诉记者:“目本村的搬迁,解决了200人的生存吃饭问题,是察隅援藏工作组做的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
行走天路
“发现”目本村
2014年9月,深圳市市长许勤随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到林芝考察援藏工作,察隅工作组向许勤市长提出,请求市里提供资金支持,为察隅县空档村然巴组实施整体搬迁。许勤市长回到深圳后,立即责成相关部门召开了市政府办公会议,原则同意实施整体搬迁项目。
但是,察隅县主要领导却提出,在察隅,比空档村然巴组条件更差、更急需搬迁的村还有不少,比如古拉乡的目本村。
古拉乡位于察隅县东北部,该乡的目本村、格巴村地处怒江沿岸,地质灾害十分严重,也是察隅县最为偏远且不通公路的村子,多年来很多村民一直在呼吁将村子整体搬迁,但县里因资金困难一直未能实现。
得知情况后,为了解第一手资料提供给深圳市领导决策,2014 年11月12日,察隅县广东省援藏工作组组长、县委常务副书记王建文在古拉乡干部的陪同下,带领察隅援藏工作组的工作人员前往目本村、格巴村进行实地调研和慰问。
前往目本之路艰苦而又漫长,第一天,他们从县里出发,往古拉乡政府驻地的120多公里山路,他们坐了7个多小时的车。第二天,坐车几公里到了一个山口后,可以行车的路没了。一行人带着20多匹驮着慰问物资的骡马,开始在陡峭的山路上或骑马或徒步。从早上10点一直走到晚上7点,才在中途的察空村歇脚。第三天,通往目的地的山路越发难走,由于路途过于危险,只能徒步。工作组上午出发,晚上8点才赶到目本村。
这一路徒步,要翻越怒江边上一座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山,路窄沟深,还要冒着一失足就掉进怒江的危险。本报特派察隅援藏记者陈美寿作为工作组工作人员,同时还要担任摄影、摄像的责任,他的电脑中一直保存着当初赶路的惊险情景:一行人徒步行走在将近50度的斜坡上,上方是松动的碎石,鞋子踩在石子上发出清脆的叮当声,有的路段先要派人把碎石清理下才能通过,而脚下就是滚滚怒江。陈美寿后来把照片和视频整理成一个小小的纪录片,题为《行走天路》。
得知工作组要来村里,目本村村民一大早就从村里出发,派出马队翻山越岭到察空村来接工作组。工作组一行在村民的带领下,又走了一天的山路,终于到达目本村。这一夜,目本村的村民们围坐在调研干部们的身边,大家喝酒聊天到凌晨,可以想见他们的激动和期盼之情。
记者获悉,在王建文的带动下,截至2015年12月底,察隅援藏工作组的所有援藏干部都去过古拉乡目本村调研,有的干部还去过不止一次。其中,王建文去过两次,本报特派察隅援藏记者陈美寿去了3次。这既锻炼了队伍、鼓舞了士气,也为做好项目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古拉目本
怒江边的察隅之隅
古拉乡是察隅县资源最为匮乏、自然条件最恶劣的乡,每年的12月到次年5月下旬,海拔5300米的折拉山被积雪覆盖,古拉乡前往察隅县城的道路就经常处于被阻断状态,车辆无法通行。而更为偏远的目本村,由于深处怒江河谷不通公路,几乎与世隔绝。
这里是严重的地质灾害高发区,村民时刻要面临流沙与滚石的威胁,村里资源极为匮乏。30户200位村民在这里生活,尽管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劳动着,但人均年收入仅有2300元。村民平时放牧、砍柴都要去邻近的昌都地区左贡县,还要给当地缴纳一笔草场费和柴火费。
从村里到古拉乡政府所在地有将近50公里路,即使最擅长走山路的村民也要花上一整天时间。到了冬季,大雪封山,出入交通尤其不便,村民只能绕行昌都地区的左贡县,至察隅县城600多公里的车程,他们乘车至少要用上一天半时间。
目本村党支部书记布多告诉记者,村民家里最主要的运输工具就是骡马,这也是村民家里比较值钱的“财产”。据当地干部介绍,除了购买必要的生活物资,目本村的村民很少外出。布多告诉记者,村里有一位80多岁的老人,甚至一生都没有到过乡里。布多还说:“村里有些人得了急病,像急性阑尾炎什么的,根本来不及治。”
正是因为这样的交通状况,目本村的孩子们只能到乡里读寄宿学校,寒暑假才能回村一次。孩子们平时缺什么,就到校门口的杂货店“赊账”,隔上一两个月父母来探望时再统一付钱。
早在10年前,目本村的村民就开始盼望着搬迁,然而由于县里资金困难,村民的新家梦一直难圆。这一次,搬迁的梦想再次接近,30户村民的代表集体在整体搬迁协议书上摁上了自己的手印。
心系边陲
援建工程迅速启动
2014年11月17日,援藏工作组赴目本村调研返回到察隅县城后,立即着手实施目本村整体搬迁工程的规划设计等工作。2014年12月,察隅工作组利用援藏项目中期调整的机会,将目本村地质灾害整体搬迁工程列入援藏计划。但是,此时察隅工作组的援藏资金大都已规划使用完毕。目本村整体搬迁项目计划总投资2600多万元,但计划内的援藏资金只有1650万元,尚有950多万元资金缺口没有来源。为此,察隅工作组勇于担当,签下“承诺书”,承诺这近千万元的资金缺口由工作组自筹解决,项目才得以审批落地。
援藏工作组成立了以深圳援藏干部、察隅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李劲章为组长的项目组。在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下,项目组确定将目本村整体搬迁至600公里外的上察隅镇巩固村附近的边境一线,规划中的目本新村占地约1200亩。
目本村地质灾害整体搬迁项目采用“小组团、花园式社区”的设计理念,最大程度地利用了项目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在建筑和院落的设计上,尽量考虑到藏族家庭的生活习惯和民族文化特色。察隅县退休教师泽多曾参与项目的论证与设计,他告诉记者,目本新村的设计与建筑在整个藏族地区都是一流的。工作组成员贾湘武和林锡安告诉记者,从建筑结构、家具式样和装饰的颜色,他们都有详细的考虑,并将之落到实处,他们不想让这项民生工程留下遗憾。
目本村整体搬迁项目于2015年6月全面开工,今年5月全面竣工。援藏工作组为每家每户规划建设了一个占地540平方米的藏式小院落,主体房屋建筑面积187平方米,内含四房一厅一厨一卫。考虑到交通不便搬迁困难,援藏工作组还为村民配备了基本的生活家具和家电。
2015年12月15日至20日,王建文再次带队前往目本村,他此行的目的是:与当地村民协调整体搬迁的具体事宜,掌握当地最新情况,以便回深筹款。经过他与工作组全体成员的不懈努力,目本村整体搬迁项目的全部资金最后得到落实。
2016年5月30日,南国已进入炎热的夏天,但察隅还是温度保持在十多度的春暖花开季节。30户200位目本村民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满心欢喜地搬入了崭新的新村,布多与恰珠也住进各自分配的新房子。从此他们有了一个新名字——“新目本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