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百日倒计时启动仪式上,一面专门定制的倒计时植物绿墙吸引嘉宾的目光。这款用耐锈板做成深圳城市剪影,用植物组成天空,结合大会主题与电子倒计时牌,形成整个画面。制作绿墙的背后,是今年斩获两项省科技奖、多项专利国际领先、制定企业标准实现行业领跑的深圳企业铁汉生态。
事实上,华大基因、北科生物、迈瑞、海普瑞、创世纪种业等一批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以雁阵式创新梯队“领跑”,新一代测序能力位居世界第一,拥有全国唯一的国家基因库,干细胞和肿瘤免疫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发展基础较好,部分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自主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生物产业规模全国领先,竞争优势明显,生物“硅谷”轮廓初现。
世界级自主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前不久,创世纪种业的“Y两优957”、“Y两优800”、“Y两优372”三大品种全部通过长江中下游国审,这是继第四期超级稻先锋组合“Y两优900”创造百亩连片单产1026.7公斤世界纪录后的又一重大进展。
没有农村和农民建制,农业用地仅10万亩的深圳,通过技术创新,在生物育种上取得了一系列世界级成果,走出一条现代生物育种的新路子。目前,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正在攻关“优薯计划”项目,未来将孵化百亿级的马铃薯种子企业,带动我国生物育种产业的创新。
世界性的成果在深圳开花,得益于深圳近年来陆续引进和培育十个国内外一流的拥有生物育种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育种创新团队,深圳在生物育种基础研究、技术应用研究一直走在前沿。如袁隆平院士领衔的超级杂交水稻创新团队、冯树英领衔的F型三系杂交小麦团队、邓兴旺博士领衔的分子设计育种创新团队、杨焕明院士领衔的华大基因创新团队、杨雅生博士领衔的创世纪转基因棉创新团队等。
深圳在大型医学影像设备、生物医药、基因测序、高端医疗等细分领域,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先后诞生了世界第一个基因治疗新药、第一张亚洲人基因图谱,以及国内第一个生物工程一类新药、第一台医用核磁共振诊断仪、第一台彩色超声多普勒血液成像系统(彩超)、第一台伽玛射线治疗系统、第一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一大批自主创新成果。
世界级领军企业雁阵领跑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DNA”之父詹姆斯·沃森这样评价说:“深圳是一座充满活力、发展迅速的城市,深圳营造的环境为生物科学产业提供了做大做强的机会。”
2009年,深圳率先实施生物产业的振兴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2013年出台生命健康产业的发展规划和政策,着力构建全链条、全要素的政策支持体系,这让深圳抓住了产业发展的先机。如今,深圳已经拥有全面的创新载体,具备完整产业链,并涌现出一大批知名企业引领行业发展。
依托强劲的源头研发能力,深圳生物形成了各具特色和优势的细分领域。除了拥有全世界最大的综合基因库——深圳国家基因库外,全市还有31家大型生物企业,包括迈瑞、海普瑞、华大基因等龙头企业。在大型医学影像设备领域,深圳是国内唯一可以生产中高端和便携彩超的地区,占据了我国40%以上的市场份额、80%的出口份额。在生命信息监护和支持设备领域,深圳占据了我国80%以上的市场份额,40%以上的出口份额。在基因药物、多肽药物、抗肿瘤药物等领域,海王生物生产的多西他赛是目前我国主要的抗肿瘤用药,销售额位居抗肿瘤药物的第一位。
截至2016年底,深圳的生物和生命健康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集聚了华大基因、北科生物、迈瑞、海普瑞等一批知名企业。深圳作为首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已建成国家、省、市级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公共服务平台等创新载体319家,其中国家级的21家,产业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生物产业形成集群式发展
依托产业格局,深圳形成了生物产业的集群式发展。位于南山的深圳科技园,已基本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产业化为核心、紧密依托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产业体系;同时,坪山区依托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在生物制品制造和生物工程设备制造领域的行业集聚度,都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华大基因落户盐田,周边形成了创新链。
深圳作为首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生物和生命健康产业已被纳入国家总体发展布局,特别是在大鹏半岛,规划布局“国际生物谷”;其中,坝光核心启动区近期可建设用地面积约6平方公里,力争打造成为国际领先的生物科技创新中心、全球知名的生物产业集聚基地。
今年一季度,深圳市生物产业实现增加值56.56亿元,增长14.9%。深圳生物和生命健康产业规模位居国家前三位,尤其是生物医疗设备、生物制药产业规模全国领先。其中,迈瑞光明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12亿元人民币,是迄今为止我国最大的自主创新生物医疗设备产业化项目;赛诺菲巴斯德流感疫苗项目总投资7000万欧元,是迄今为止我国最大的外商投资生物制药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