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深港合作清单,创新与科技无疑异常亮眼。伴随《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的签署以及河套“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建设的启动,深圳与香港将循着创新与科技的主线,以河套开发为契机,将“地缘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不断提升两地的“磁力”,将其建设成为国际创新合作的新平台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引擎。
面向未来形成优势叠加的“共振”效应
2017年第一个工作日,备受各界关注的河套开发终于迎来了实质性突破。深港两地正式签署《关于港深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发展的合作备忘录》(下称《备忘录》),共建香港最大的科技创新园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深港创新圈”,形成“西有前海,东有河套”的深港合作支撑点。2月9日,河套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发展联合专责小组第一次会议上透露,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力争年内开展。
“这一片区是独一无二的土地相连的跨境合作区,可以在法律许可的框架下,创新合作模式,使这一片区域成为国家所需、香港所求、深圳所长、全球所望的新亮点。”深港产学研基地深港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克科分析称,河套地区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介于深港之间且有历史渊源,既能借助深圳的创新创业中心地位辐射珠三角和广阔的内地市场,也可通过香港这样的自由港通达全球各大经济体,还能够依托粤港澳大湾区与广东自贸区、前海深港合作区等形成“共振”效应。
根据《备忘录》,香港科技园公司将成立全资拥有的附属公司,专门负责园区的上盖建设、营运、维护与管理。河套地区的开发项目以公益性为主,通过与国内外顶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企业建立科研合作基地,开展世界优秀研究人才交流合作。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经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张玉阁认为,河套地区的最大价值在于,它适用香港法律,但地理位置上紧邻深圳。深港双方各自发挥要素优势,在创新的全链条上,河套地区能形成深港之间开放式的研发创新体系。
面向全球拓展开放式创新中的“深圳机遇”
落马洲河套地区占地87公顷,土地面积为整个香港科学园的4倍,成为香港历来最大的创新及科技平台。记者观察到,《备忘录》中对于河套发展愿景有一段专门的表述:深港两方将在河套地区共同建设“港深创新及科技园”,以吸引深港两地及海外企业、研发机构和高等院校进驻推动其发展。深圳正规划将深圳河北侧毗邻河套地区的3平方公里区域规划打造成为“深方科创园区”,双方将向国家争取政策,共同构建具有集聚效应和协同效应的“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如何做好这3平方公里的文章?业内人士分析表示,未来的“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可以结合现有的福田保税区资源,充分利用与保税区相连的地缘优势,优化通关流程,探索更加高效便捷的跨境合作模式。据悉,目前福田区相关部门与香港企业界多次对接,致力于构建开放条件下数据、技术、人才、资本、信息依照特定规则互融互通、畅通有序的体制机制,打造要素流动畅通、科技设施联通、创新链条融通、人员交流顺通的国际合作通道,助力深港共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资源配置中心。
“对标纽约、旧金山、东京等国际一流湾区,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开放型经济体系。集聚全球优质创新资源要素、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形态,正是深圳所不懈追寻的目标。”深圳市委党校副校长谭刚教授分析称,从共建“深港世界级大都会”到“粤港澳大湾区”首次写入国家规划,再到如今的《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一步步走来,深圳站在了更高视野上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也是全球化时代深圳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和黄金机遇。
面向人才共享创新科技发展的“红利”
发展创新科技,是近几年香港一直要补的“短板”,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是深圳瞄准的目标。在两地业界看来,香港在知识产权保护、高等教育、海外渠道等方面的优势,以及深圳的供应链、产业化专长,已经为双方科技创新合作提供了基本思路,河套开发的正式启动恰逢其时。据香港特区政府估计,河套的“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将提供最多120万平方米总楼面面积,该园每年能为香港经济贡献产值约570亿港元,提供约5万个职位。
就深港的创新合作而言,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如何让两地的人才更顺畅地流动?《备忘录》明确提出,港方同意采取有效的措施,为双方认可的深方人员提供便利的出入境安排。从“吸才”的程度而言,河套开发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跻身世界科技创新版图的过程中,被赋予了更多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