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圳库 > 新闻报道

昼夜奔腾东江水 浓浓粤港手足情 ——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获颁“时代楷模”称号侧记

2021-06-28 16:14:22 来源:深圳特区报

  “看!这个就是我,当时我们就在工地的这个简陋‘食堂’匆忙吃几口饭,就继续投入工作。”今年80岁的陈韶娟阿姨指着自己珍藏的黑白照片对记者说道,自己是作为广工学生参与东深供水首期工程建设者之一。记者留意到,几名当年参与建设的阿姨都不约而同地穿上了红外套接受记者采访,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

  4月21日,中宣部授予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时代楷模”称号,褒扬他们是“建设守护香港供水生命线的光荣团队”。“我们当年就是觉得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凭借一腔热情投入工作,没想到50多年过去了还受到表彰。”当年同样作为学生参与工程建设的符天仪阿姨表示,这份集体荣誉让自己感动不已,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自己终身不忘。在那个专业人员奇缺的年代,84名广东工学院农田水利和土木工程系大四学生选择延迟一年毕业,打起背包、住进工棚,用自己汗水和泪水,把青春岁月最重要的那篇论文,写在了东深供水的伟大工程之上。

  香港三面环海,历史上饱受淡水资源奇缺的困扰。1963年,香港遭遇百年一遇的严重干旱,市民每4天供水一次,350万人的生活陷于困境,20多万人逃离家园,水荒使香港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何霭伦阿姨祖籍中山,年幼时居住在香港,“我们家当时门前有一口井,到后来也打不出水了。”何霭伦后来全家迁到广州,自己更在支援东深供水建设时,投身到桥头工段设计组工作。

  1964年,东深供水工程动工兴建。东江虽说离香港最近,但从取水口到深圳水库要经过80多公里、翻越6座高山,也就是说要将50.5公里的支流从海拔2米一级级抬高至46米,整个工程相当于建一座大滑梯。

  “让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在这场人与自然的较量中,数以万计的工程建设者饱含激情投入艰苦奋战,开山劈岭、凿洞架桥。不管是干部、技术员还是工人,都住工棚、睡草席,吃住在工地。当时的施工条件更是差到无法想象:缺少大型机械设备,工人们就手挖肩扛,甚至连土石方、混凝土的搅拌、浇筑都是靠徒手来完成。

  规模宏大的东深供水工程历时一年后,1965年3月宣告建成。工程将由南向北流入东江的水位提高46米,使之倒流83公里进入深圳水库,再经3.5公里长的输水涵管送入香港供水系统,终结了香港严重缺水的历史。

  东江水的到来,极大促进了香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一飞冲天。

  1974年到2003年,东深供水工程先后经历了三期扩建和一次全面改造。“现在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查看水质监测数据。”粤海水务水环境监测中心主任林青向记者展示如何通过水质预警平台的页面,查询东江取水口、雁田水库和深圳水库实时水质监测结果。经历4次扩建改造的东深供水工程,年供水能力由初期的0.68亿立方米提升到24.23亿立方米,输水系统由天然河道升级为全封闭的专用管道,实现输水系统与天然河道的彻底分离。

  “改造是为了建设全封闭的专用输水系统,实现清污分流,彻底避免东江原水在输送途中受到二次污染。”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严振瑞先后参加了东深供水工程的三期扩建和全面改造工程。对严振瑞来说,香港和内地血脉相通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他前进,“我目前正在主持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的设计研究。工程建成后,将实现从西江向珠三角东部地区引水,有效解决广州、深圳、东莞生活生产缺水问题,并为香港等地提供应急备用水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发展提供重要的水安全支撑”。他的经历,不仅代表着一代代水利人的故事,也彰显着祖国内地与香港同胞的深厚情缘、手足之情。


作者:严俊伟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