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圳库 > 渔民村库 > 典型人物

邓志标:特区里闯出全国首个万元户村

2021-06-30 16:32:24 来源:深圳新闻网

邓志标

  见证渔民村村民从居无定所到住上小洋楼

  邓志标:特区里闯出全国首个万元户村

  我们整个渔民村的村民,都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也就是新中国成立前后,陆续从东莞过来深圳河打鱼的,到现在已经半个多世纪了。

  这半个多世纪以来,渔民村伴随着深圳同步发展。从居无定所、一条船一个家,到全国第一个万元户村,再到后来家家户户都有小洋楼、别墅……大家的生活天翻地覆。也就是在这段时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1984年造访渔民村,成为渔民村人永远的荣耀。

1984年,邓小平来渔民村视察。

  离开东莞来深圳打鱼

  渔民村最早一批人大约是在新中国成立前从东莞来的,当时东莞是重要的渔业出产地,渔民很多。然而,虽然渔民多,打鱼也不少,但由于渔霸(泛指占有并出租渔船、渔网等捕鱼工具或开办鱼行剥削和欺压渔民的恶霸)欺压,大部分人都吃不饱,生活非常艰难。

  后来一些东莞人路过罗湖桥时,发现这里有一条深圳河,水美鱼肥非常适合生活。而且深圳当时人很少,渔民也少,所以东莞桥头镇一批渔民,一路从东莞沿东江等河流而下,最后在渔民村所在的这一带水域停留下来。渔民们日常以打鱼、养鱼、卖鱼维持生活,虽然也不宽裕,但比在东莞受渔霸欺压好多了。

  其实深圳也不是没有渔霸,只是没有东莞那么严重。而且新中国成立后,这些渔霸大都在国内呆不下去,跑到香港去了。

  于是1950年,我的父亲带着我的几个弟弟妹妹,和其他渔民一起从东莞划船来到这里。

  我是1941年在东莞桥头出生的,出生才9个月,母亲就离世了。我就跟随祖父祖母生活,一直在东莞打鱼、养鱼。1957年,我快17岁了,我的祖父祖母年龄也大了,渐渐力不从心,没办法继续养我了,就告诉我:“我们养不动你了,你还是去深圳找你父亲吧。”于是在那一年,我辞别年迈的祖父母,从东莞石龙坐火车来到深圳。

   脱离渔船回到岸上生活

  其实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我们是不叫“渔民村”这个名字的,最开始叫“船埗头”,意思是停船的码头。甚至我们都不算定居在这里的,因为大家都是生活在船上。例如我们一家几口,吃住都是在船上。船也不大,大概两三平方米。

  1953年前后,政府在岸上帮我们搭建了茅棚,我们开始到岸上生活。1962年前后,我们把茅棚改成平房,才正式到岸上定居,后来大家就叫我们为“渔民村”了。

  最初的渔民村村民并没有特别稳定,因为大家都是讨生活自发聚集到这里的,人来人往比较自由。自从建设了平房之后,村民就差不多稳定下来了。刚开始渔民村有70多户人家,后来慢慢减少到30来户,这也就是后来渔民村成为全国第一个万元户村之后,大家所说的“渔民村30户人家”的由来。

  减少的那40户左右的人家,除了部分迁到其他地方外,大部分都逃到香港去了。

  其实我当时也非常想去,最后之所以没能成行,有两个原因:一是我在香港那边没有亲戚朋友,就算自己过去了也不知道投靠谁;二是当时我已经结婚了,爱人还怀孕了,如果我过去了回不来,留下这孤儿寡母该怎么办呢?于是想来想去我就放弃了。

  现在看来这个选择还是对的,因为改革开放之后,渔民村的发展是所有人都没有预料到的。如今,我们都有自己的产业,每个月有分红,还有租金收入,这些都很可观。

  全国首个万元户村诞生

  从上世纪50年代一直到70年代末,我们和国内其他地方差不多,都是维持着计划经济的生产生活模式。大约是从1958年前后,我做了我们生产队的队长,每天安排居民的生产生活:谁负责去打鱼,谁负责在池塘里养鱼,谁负责后勤等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日子就这么艰难地捱着。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的氛围开始浓厚起来。1980年,全国人大在深圳设置经济特区,而我们渔民村,也迎来发展的转折点。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铺开,深圳从香港引进不少港资企业。但是出来了一个问题——生产来了服务配套跟不上,所以,很多人都开了一些茶餐厅,我们渔民村也开设了茶餐厅。此外,我们还利用靠近香港的地缘优势,倒卖香港的二手汽车,以及做运输等等。

  大家都知道上世纪80年代的深圳,整个都是大工地,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基础建设场景。既然在建设,那就肯定需要大量的基建物资,比如水泥、砖头等。于是我们就抓住这个机会,购置了一些运输设备,大力开展陆上和海上运输业务。

  陆上运输主要是用汽车从东莞太平,也就是现在的虎门镇,拉来红砖、水泥等,直接卖到工地上;此外还从深圳河挖淡水沙,拉沙子到工地,再从工地把挖地基挖出的泥巴运走等等。海上运输主要是用我们的船,到中山等地把红砖拉回深圳,到工地上卖。

  改革开放大幕一开,那种场面真是太振奋人心了。当时生意好到我们都不用去找买家,几乎每天都有人来村里找我商量买红砖、水泥等物资的。看过我们拉的红砖的质量,满意了,大家就成交。我们有几条船,几个人跑一趟大概能挣3000块钱左右。那时候进行工程建设程序也比较简单,有钱就可以。当时深圳的很多建筑都用我们运输的材料。

  就这样,我们靠餐厅、汽车、运输,以及少量的打鱼,每年都能赚很多钱。当时我们渔民村人也不多,才90多个,能劳动的有几十人,一年下来每人都能分不少钱。以我自己为例,我家就我们两夫妻在工作,一年我就分到9000多块钱。其他人家劳动力多的,分到的更多。因此,1980年代初,渔民村大多户人家的收入都突破了1万元了,成为全国第一个“万元户村”。

  这个“万元户村”是我提出来的,其实那时候我们平均下来,两万元都有了,但是我还是比较保守地说了平均1万元。

  小平同志造访渔民村

  自1980年代我们利用改革开放的伟大时机,开展多种经营并迅速发展致富之后,渔民村迎来了无数关注者,其中包括邓小平、杨尚昆、王震、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这诸多来访的国家领导人之中,1984年邓小平的来访,对渔民村的影响最为深远,当时我正是渔民村的村长。

  1984年1月25日一大早,我们突然接到通知,说有中央领导要来视察渔民村,要赶紧到村委会准备接待工作。

  记得当时,先是把村里武装队的枪收归区武装部,我家的地毯都被掀起来检查,村里一户杀猪人家的杀猪工具都暂时被收起来了。当时我们并不知道即将来访是邓小平同志,只是看接待的阵势很大,觉得应该是个大领导。

  当天上午10点多,前来视察的人从中巴车上走下来时,我们才知道来访的居然是邓小平同志。区委书记带着我跟邓小平同志握手,并介绍我说:“这是我们渔民村的村长,他也姓邓,叫邓志标。”

  听到我也姓邓,邓小平就笑了,身后的邓榕拍着他的肩膀说:“500年前还是一家的哦。”说完大家都笑了。

  邓小平在村里的活动主要是看和听。他下车之后,先在渔民村走了一圈,后来来到我家。看到我们住的房子之后,邓小平说:“这种房子如果在北京的话,要部长级的高级干部才能住。”他还跟杨尚昆说:“等到全国人民都住上渔民村这样的房子,恐怕要100年时间。”当时有人说可能用不到那么久,邓小平同志则表示:“我国人口多,至少也要70年”。

  当时我们住的房子,是1981年村里依靠集体力量投资70万元,请来设计院统一规划、设计、建设了33栋米色小洋楼,有花园,还有喷水池。村民家家户户都有了当时刚刚开始流行的三大件——电饭煲、电冰箱、电视机,都是从香港买回来的,有的家里还有了音响和空调。

  看完村里的大致情况之后,邓小平同志就坐下听我们书记的汇报。邓小平来访的时候我们全村人均年收入已经接近6000元,平均每户收入超过3万元。听到我们的收入这么高,邓榕怕年纪大了的邓小平没听清,特意大声说:“老爷子,比你的工资还高呢!”大家又都笑了。

   名声大噪吸引众多企业

  整个过程中,我记忆最深的是邓小平说的几句话。听完我们书记的汇报之后,他问我们书记:“现在你们生活这么好了,还有什么需要吗?”我们书记回答:“需要是不敢了,但是我们现在过上这样的生活有点害怕,害怕党的政策会变化。”

  其实这个担心也是我们所有人的担心,我们书记对这个问题更是有切身的体会。书记的年龄比较大,经历过的运动也比较多,什么三反五反、反右、文革等,他曾经被打成走资派,受尽折磨。我们这些人都经历多了,见识多了,先致富的我们会不会又被戴上一顶帽子?

  听到这个担心之后,邓小平开始哈哈大笑,于是他拍着我们书记的肩膀说:“不要害怕,党的政策一定会变的,但是只会向好的方面变,不会向差的方面变。”

  事实证明,从改革开放至今,党的政策都是向好的方面变,邓小平同志当年说得没有错。

  邓小平同志来访之后,渔民村经过媒体的大量报道,开始广为国内外所熟知,渔民村的名声越来越大。后来我也应邀去中央电视台参加节目,我上台时说:“我叫邓志标,我是渔民村的村长,我们是全国第一个万元户村!”

  名声扩大之后,也为渔民村吸引外资、扩大生产提供了很多便利。一提到渔民村,大家都知道这是邓小平去过并得到邓小平肯定的村子,去那里投资肯定不会错。也就是在这一年,渔民村的收入首次超过百万元。

  1985年前后,我们继续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引进了好多企业,例如表带厂、宝石厂、家具厂等等,村民厂房的租金收入,在工厂里打工的收入就更多了。

  没改革开放就没渔民村

  之后,渔民村进行了农村城市化股份制改造。1992年,随着特区的不断发展与外来人口大量增多,渔民村也像深圳其他的城中村一样,开始了无序建设,把两层的漂亮小洋楼加盖到五六层、甚至七八层。一时间,“握手楼”、“接吻楼”建设风席卷整个渔民村,渔民村也从过去环境优美、生活舒适,变得污水横流,居住环境不断恶化,成为一个“脏、乱、差”、安全隐患、治安隐患严重的社区。

  同时,由于外来人口多,管理混乱,治安严重恶化,村里入室盗窃案件时有发生,居民没有安全感。在这种背景下,2001年,渔民村被列为全市城中村改造的试点,开始破土动工重新改造。

  经过3年时间,渔民村于2004年8月正式改造完成。改造后的渔民新村建设了一栋20层高的综合楼,以及11栋12层高的小高楼,共一千余套单元房。还把村口三角用地和长达300多米的防洪堤改建成为一道具有艺术观赏、广场灯光走廊和防洪防护三个功能的“文化艺术长廊”,还设置了很多介绍村史的浮雕。大家的生活环境比起当年小洋楼时代又提高了几个档次,收入也更多了。

  经过这30多年的发展,渔民村村民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与改革开放政策以及整个深圳的发展,是绝对分不开的。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渔民村的今天。

  所以,后来我反思渔民村为什么会发展得这么好时,我才想到,当初我们之所以那么穷,是因为在旧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只能遵照上级指令进行生产,我们打鱼的只能继续打鱼,手脚都被束缚住了,发挥不出来。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同志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我们才松开手脚,开始搞多种经营,打鱼的除了打鱼、养鱼之外,还开起了餐厅,发展运输事业。

  年轻的时候,我们的日子过得很辛苦,每日奔波,还挣不到几口饱饭,根本没有时间想未来,更别提梦想了。而如今,我可以自豪地说:我有社保,有退休金,还有分红,在渔民村,我很满足。

  邓志标

  1941年生于广东东莞,深圳渔民村老村长。1957年为投靠在深圳打鱼的父亲来到深圳,改革开放后带领渔民村成为全国第一个万元户村。

作者:闫坤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