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打渔人家聚集区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国内较早的“万元户村”,再到如今现代化的花园社区,深圳罗湖区南湖街道渔民村被很多人视作深圳特区30多年发展的叙事起点。
30多年来,这个占地仅0.25平方公里的渔民村先后接待了多位前来考察的国家领导人。“热闹”的背后,是一个贫穷的渔民村向现代化社区转型的故事。
村民平均年收入约70万元/户
“现在的收入比5年前提升了1/3,每年通过出租以及股份分红有将近70万元的收入,现在我每年都能出去旅行。”现年62岁的渔民村村民邓伟雄说,自己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生活变得越来越好,社区不但更加安全,还定期举办各种活动,邓伟雄的退休生活可谓丰富多彩。“例如,即将举行的60岁以上老人生日会,每半年举行一次,在社区中居住或租住的老人都可以参加,大家聚在一起,没有任何隔阂,相处非常融洽。”
渔民村渔丰股份公司总经理黄兴炎介绍,5年过去,渔民村村民的生活有了进一步飞跃。如今,生活在渔民村的220名原村民,平均每户一年租金和分红收入约70万元,几千名外来居民在这里安居乐业,渔丰实业股份公司资产增长了20倍,实现了政府、公司、村民三赢的局面。
黄兴炎说,5年来,渔民村完成了不少“小目标”:“幸福万象”楼盘建成、公司股权改革方案通过、村股份公司与业主签订的房屋出租总承包合同到期后顺利续签、居民的家庭收入有了较大幅度提升、社区自治也开始了各种全新探索……
连续8年未发生一起治安刑事案件
治安变好了,环境改善了,收入提高了……5年来,身边一个个令人欣喜的变化让渔民村的“幸福指数”不断上升。在黄兴炎看来,渔邨社区的特色就是一个“共”字:共同富裕、共同发展、共同管理。
渔邨社区警务室民警晏红卫发现,基于交通的区位优势和良好治安,5年来,居民中流动租客人数有了明显增加。其中,来自港澳台的居民从300多人增加到800多人,占总外来流动人口的20%—30%。
他说,小区推行一站式窗口管理服务,将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业务与物业管理、出租登记、水电费收取等服务有机结合,并组建网格员实地走访、巡查,进行网格化管理。这些都让晏红卫感到,渔民村的原村民与五湖四海的租户早已“融为一体”。
2016年,渔民村又经历了一场改革的“洗礼”:在渔丰股份公司召开的股权改革表决大会上,44名股东代表以举手表决的方式通过了公司股权改革方案。渔丰公司股改打破了股权改革动不得的僵局,让股东“生不增,死不减”成为历史,改变了此前集体股一股独大并虚置的状态,使集体经济发展再次驶上快车道。
此外,渔民村所在的罗湖区南湖街道办事处以问题为导向,以民生需求为动力,2014年于全市先行先试“社区体制改革”。南湖街道加强系统化的改革设计和精细化的实践探索,在社会管理领域引入经济管理领域关于“标准化”的概念,探索形成了以“精良党建、精准行政、精密法治、精心服务”为核心的街道治理精细化建设路径和模式。
据统计,目前,渔邨社区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综合信息通报反馈率保持在100%、房屋出租率也连续多年保持在100%,没有“房中房”,没有“黑中介”,连续8年没发生一起治安刑事案件。近年来,渔民村陆续被评为深圳市安全文明小区标兵、市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工作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