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报道

稻穗金灿灿!“中国天稻”今天收割啦!

2022-10-21 10:07:04 来源:本网

7月9日上午,夏日炎炎,稻香飘飘。在华南农业大学实验基地的大田里,华农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郭涛和航天育种中心副研究员、实验室主任王加峰正在田里收割水稻。

这片稻田“大有来头”。

文章配图

8个月前,这些稻种跟随嫦娥五号航天器进行了一次长达23天的环月旅行,在深空环境中历经宇宙射线的照射,并安全返回地球,“落户”广东。

8个月后,田垄边的15-1号水稻已有大半个人高,金黄的稻穗把它都压弯了腰。它的每粒稻种约有1厘米长,通体呈米白色和褐色,捧在手掌里有点扎人。

文章配图

郭涛和王加峰右手握着镰刀,左手攥住几株水稻,双手一合一挫,水稻应声而断,剩下约30厘米高的根茬还在土里。割下来的秸秆带着稻穗,被整理成一捧一捧,垒成丰收的小山。

文章配图

打谷机在田间轰鸣起来。几名农民临时组成流水线,捧稻、打谷、递盆、装袋。没过多久,2000株水稻被采集成3大袋稻种,被装到车里,运回实验室。

文章配图

其实,这只是首季水稻的一部分收获。7月1日,航天育种中心的30余名师生来到大田,对这批水稻进行了一轮精准采集。

他们每个人都装备齐全,戴上草帽,披上防晒衣,穿着水鞋,把全身上下罩得密不透风。每人身上还有一个小挎包,里面是一叠叠标有编号的信封。

“学生们要按照提前分配好的任务,‘认领’自己所负责的水稻。在小心地查看水稻根部所挂的编号后,他们会给每株水稻采集4穗左右、共约500粒的稻种,放到有编号的信封里。”郭涛说,这些稻种被带回实验室后,将被分成不同的小样本,开展一些生物学或非生物学的研究,以检测水稻的品质。

这批水稻采取的是单穴单株的插秧方式,从空中俯瞰可以发现,这片实验田略显得有些稀疏。在它们的两侧,两片稻田像“格子”一样蔓延出去,每个格子都呈现出青黄有差、高低各异的不同性状。

那些是已经繁衍了多代的其他批次的育种材料。以第一代的每株水稻为一个株系,再经过几个世代多次不同的杂交组合,按一米见方的规模逐步种下,到收获季节就呈现出格子样的布局。

文章配图

航天育种中心老师肖武名带着学生谢华斌行走在“格子”里。他们右手握着一根竹杖,沿途将水稻分开,在稻田里辟出一条道路。碰到“合眼缘”的水稻,肖武名会再用竹杖敲打一下它的枝叶,看看是否茁壮、抗倒伏能力如何,以及结实率是否理想。

普通人可能一眼就喜欢上那些高大、青绿的水稻。“这是我们对一份稻种材料的第一印象,看看它的高矮胖瘦如何、结实率、早晚熟的程度等等。太高、太青绿的水稻,可能存在易倒伏、晚熟等问题。高度适中、颜色金黄、结实率较高的,我们会在本子里登记好,后续进一步观察研究。”他说。

文章配图

不久后的秋季,这批“中国天稻”的后代将在实验室里开始育秧,并被移栽到大田里;未来几年,它们会在广东的土地上继续自己的世代繁衍,纯化优良性状,有望成为100%中国原创的水稻新品种。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