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报道

水上婚嫁、装泥鱼、飘色等疍家文化沉淀丰厚斗门申报创建国家级疍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2021-06-18 18:39:06 来源:珠江晚报

  斗门区坐拥山、田、河、湖、海,疍家文化沉淀原始丰厚。斗门水上婚嫁、装泥鱼、飘色、七月三十装路香、莲洲地色等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无不渗透着疍家文化的特质。

  “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斗门区最具创建疍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优势。”在刚刚结束的珠海市两会上,来自斗门的市人大代表沈俊校认为:斗门创建国家级疍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对提升斗门区乃至珠海市文化软实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本土文化品牌都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斗门区申报创建国家级疍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已获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同意。目前,相关总体规划已经出炉,听证会、专家论证会及司法审查等程序已经完成。

  ▶为什么要建?

  可挖掘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文化

  沈俊校是斗门区文化馆馆长,多年来他热衷保护疍家文化,旨在让疍家文化传承焕发活力。

  沈俊校表示,结合本土特色的疍家文化,在斗门建立国家级疍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打造湾区特色的水乡旅游文化品牌,对于提升珠海文化软实力,助力乡村振兴等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自2007年我国设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来,至今相继设立了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其中,2010年在广东省设立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仅有省级暨侨乡文化(江门)生态保护实验区。

  “侨乡文化主要分布在江门、台山两地,地域局限性大。”沈俊校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历史上水上先民疍家汇集、出没的地方,主要分布在广州番禺、深圳市、珠海斗门区、佛山顺德区、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新会区及香港等地。为此,挖掘覆盖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本土文化,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刻不容缓。

  ▶有什么优势?

  疍家文化资源丰厚影响力大

  “斗门区坐拥山、田、河、湖、海,疍家文化沉淀原始丰厚。”沈俊校认为,斗门区具有疍家文化特色的服饰饮食、婚丧嫁娶、待客礼仪、节庆游乐、民族工艺、建筑风格等,在当地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民俗文化景观。“斗门水上婚嫁、装泥鱼、飘色、七月三十装路香等多个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无不渗透着疍家文化的特质。”

  “斗门区举办的水上婚嫁集体婚礼,来自粤港澳大湾区报名参加的新人逐年增多,有着极强的影响力。”沈俊校介绍,在硬性条件上,斗门已经有水上婚嫁、装泥鱼两项国家级非遗,疍家文化沉淀丰厚。

  《斗门县志》(1991-2000)记载:斗门区说疍家话的群众,主要分布在大赤坎村、南门村、小濠冲村、上洲村、东围村、灯笼村、东湖村、涌口村、福安村、广丰村、粉洲村、大胜村、新洲村、东滘村、西滘村、草朗村、鸡嘴村、黄金村、五福村等。“作为沙田水乡,生活在斗门区的疍家人预计超过15万人,人口众多,疍家文化很有代表性。”沈俊校说。

  ▶有什么好处?

  打造本土文化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桂林山水的开发,除了秀丽的自然风光,还有水乡竹排的游览、民族服饰的靓丽、多样独特的节日等,都是利用独特的地域文化,塑造属于本土的文化品牌。”沈俊校表示,斗门区创建疍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可以凭借着疍家文化丰富的风俗民情、浓厚的地方色彩、鲜明的水乡特点,构建疍家文化生态保护,使疍家文化生态脱颖而出、别具一格,在具有原生态疍家文化生态的斗门,打造本土特色的水乡旅游文化品牌,吸引大量的外来游客,为当地群众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与收入,让疍家文化生态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如何创建?

  以疍家文化遗产保护为主体

  沈俊校建议,斗门创建疍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要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功能定位,树立整体保护、文化生态、生存空间的理念,全面规划、发掘疍家文化。

  “要尊重当地疍民世代相传的生活习俗等内在规律。” 沈俊校表示,坚持疍民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文化遗产保护要注重区域内风俗信仰、情感色彩和心理感受,避免出现所谓“打造”或“营造”的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不能仅从城市规划的角度编写,要整合多方力量科学规划,文化遗产研究专门机构、高校和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共同努力开展调查研究。

  沈俊校介绍,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已同意斗门区申报创建疍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目前,相关总体规划已经出炉,听证会、专家论证会及司法审查等程序已经完成。“这项工作需要政府部门和群众的大力支持,共同推动把这项工作做实做好。”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