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分,河源市东源县蓝口镇长江头村咸水塘村民张靖芳正在打扫他的祖屋。这间保存完好的土砖混合房,既是张靖芳的祖屋,也是咸水塘谈判的旧址。
72年前,粤赣湘边纵队和国民党广东保安第十三团在咸水塘进行谈判。这次秘密谈判,被后世认为“其威力比炮弹的威力要大,其影响比一场实地战斗的影响要大得多”。
72年后的今天,红色基因延续。现在,秘密谈判的旧址被完好修缮,河源市以此为契机,将发生地咸水塘所在的蓝口镇与周边曾田镇、黄田镇等地协同打造东江红色文化产业带,通过红色文化资源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
新生的力量
将敌人打回到谈判桌上
1948年,国民党广东省保安第十三团在惠州宣布成立,于同年10月进驻河源。面对国民党军队的一步步紧逼,为了人民的安危,粤赣边支队这支新生力量,在河源一带多个地点主动打击敌人,使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
1949年初,党中央“解放全中国”的号角吹响。在华南地区,随着革命力量不断壮大,局势已被根本扭转。取得节节胜利的同时,党中央提出争取以“北平方式”和平解放华南的计划和要求,希望能通过政治攻势分化瓦解敌方,使其起义投诚。
“那时,以‘北平方式’胜利解放华南,就是解放军最大的努力方向。”河源红色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杨石建认为,1949年初党中央的举旗定向,让华南地区的解放战争的战场从炮火硝烟转变至谈判圆桌,战斗的方式发生了改变。
面对当时的有利局势,粤赣湘边区党委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指示,启动了东江起义和谈计划,力争通过和平谈判,促使国民党残余力量投诚起义。
“为了最大程度减少伤亡,我们就是要用新生、壮大的革命力量,将敌人打到谈判桌上谈。”杨石建说。
新生的华南
彻夜会谈加速华南解放
东江起义和谈计划启动,也让咸水塘村走进了历史舞台的中央。
“起义刻不容缓,国民党广东省保安第十三团将领曾天节与粤赣湘边纵东江第二支队取得联系,选定在距离不远的咸水塘村进行最后一次和谈。”杨石建说。
时任粤赣湘边纵东江第二支队六团一营营部警卫员的朱成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当时包括他在内的50名敢死队员每人配备两颗手雷,埋伏在离谈判地点50米远的民房里,“我们的任务是一有特殊情况发生,冲进去救谈判的首长。”
经过通宵谈判,粤赣湘边纵队与国民党广东省保安第十三团取得起义的最终确认。1949年5月14日,国民党广东省保安第十三团在老隆宣布起义。
起义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肯定。“艰苦细致的和谈,顺利促成保安十三团的起义,敦促了国民党其他军团起义,为力促华南解放以‘北平方式’的和平解放有了一个好的开始。”省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省文史馆特约研究员杨琪说。
新生的咸水塘
红色基因助推乡村振兴
从圩镇沿路驶进咸水塘村,一幢幢青砖白瓦楼院并排而列,远处规整划一的稻田如画盘铺展,辛勤的村民、逐渐泛黄的稻谷、穿插其中的小溪,如画墨般点缀其间。
早在2010年,咸水塘国共谈判旧址就被河源市人民政府批准为“河源市文物保护单位”和“河源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系列修缮工作相继开展。
河源红色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张国亮向记者介绍,目前河源市正在加紧规划建设华南东江红色文旅产业带,将华南东江和谈旧址、鹤塘江边战斗遗址、大人岭战役遗址等红色遗址连片集中打造,实现红色研学、农事体验、精品民宿的有机结合。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河源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黄振中说,“过去,这里是红色的。今天,这里依然是红色的。我们要将红色资源与乡村振兴、党史教育、经济建设相结合,把革命老区的乡村建设得更加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