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报道

动能加速转换:疫情防控下的大湾区发展韧性

2021-08-10 21:38:17 来源:南方+客户端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城市群积极应战。

珠海、澳门同城视角,大湾区拉近了城市间的距离。

  珠海、澳门同城视角,大湾区拉近了城市间的距离。

  经历中美经贸摩擦以及新冠肺炎疫情严峻挑战,大湾区依然保持着强劲的经济发展韧性。超大城市广州、深圳,上半年经济增长表现更可圈可点。即便在今年五六月,深圳和广州相继经受疫情冲击,却都保持了可观经济增幅,主要经济指标保持较快增长。广州上半年GDP增长13.7%,深圳增长9.7%,均属于高位增长。东莞也已破5000亿元的“成绩单”,为全年破万亿目标埋下伏笔。

  以此为线索,大湾区一个新动向浮出水面:不动声色地推进动能转换,展现大湾区经济发展韧性的一面。

  广深的前瞻布局

  看到深圳经济数据,不少人感叹,“深圳是否放缓了脚步?”

  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妨多角度一起看。

  从规模上看,上半年,在广东GDP5.7万亿元里,深圳占1.4万亿元,总量仍居全省第一;从环境上看,深圳这个成绩,是在高度变化、高度承压的外部经济环境下取得的。

  从两年数据来看,深圳平均增长4.8%,比一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固定投资两年平均增长3.6%;规上工业增加值两年增长3.2%……

  事实上,在全国经济加速恢复的同时,深圳利用时间窗口布局5G场景应用、人工智能等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提前为深圳发展蓄力。

  今年上半年,深圳用电数据创新高,新兴行业企业逐渐成为用电大户。数据显示,1—6月,深圳新登记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27812户,同比上涨62.5%。

  供给端看,高技术产品产量也在进一步提升。

  今年上半年,深圳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79.5%,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产量分别增长3.28倍和1.21倍,3D打印设备产量增长32.4%,体现了深圳经济十足韧性。

  再看广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让人感到发展的澎湃动力。

  上半年,广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4082.84亿元,同比增长14.9%,对全市GDP贡献率达33.9%——即在广州上半年过万亿元GDP中,超1/3来源于新动能。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广东对于传统制造业,推动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40.1%,占工业投资比重达38.7%。与此同时,不断壮大先进制造业,推动先进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六成。

  为提前布局,上半年,广州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与健康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分别增长1.2倍、37.9%和25.0%,为广州经济长远发展储备动能。

  佛莞的你追我赶

  工业占GDP超过一半,是佛山、东莞经济的“护城河”,动能转换,也是从工业落笔。

  今年上半年,东莞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增长27.4%,集成电路及关键元器件、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制药等新兴行业分别增长24.1%、25.8%、25.8%、44.1%。

  相较而言,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家具等为代表的传统优势制造业增长19.5%。这一趋势,直接推动东莞新旧动能转变。

  资本的流向,推动产业的壮大。截至6月末,东莞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0.5%和24.5%,贷款增速居珠三角第一。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1378亿元,同比增长64.2%。

  当上半年经济数据公布,东莞GDP达到5000亿元,同比增长12%,万亿目标在望。佛山更是以上半年GDP5474.12亿元,增速居广东第一。

  但在全国23座万亿GDP城市中,佛山市制造业占比最高,但制造业大而不强。

  前不久,经过4个月调研,30多次修改,佛山发布《佛山市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若干措施》,被媒体称之为“一座制造业大市的数字化转型官宣。

  因涉及大量数字化转型支持,民间称之为“佛山百亿数字化改造政策”。

  在数字化转型上,东莞出现在“新一代电子信息、软件与信息服务、生物医药与健康”支柱产业集群。今年,东莞提出投入200亿元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布局7大产业基地,从年初起,松山湖生物技术产业基地、东部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相继挂牌。

  然而,对于制造业城市来说,短板仍然是服务业。

  以无锡为例,其制造业规模与佛山处在同一水平;但常住人口并不多,“七普”数据为746万人。而佛山达949.8万人。但在第三产业,无锡比佛山高出1000亿元以上。

  工业可以守住基本盘。更大的动能转换变量,来自第三产业。

  七人普数据显示,东莞成为继广深之后,广东省第三个人口超千万的城市,高出佛山超50万人,成为东莞产业结构调整一张王牌。

  在消费市场方面,东莞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3.2%,高于全国、全省0.2和3.6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省第2,所有镇街均实现双位数增长。

  综上,无论是数字化转型,还是第三产业的壮大,莞佛都面临新一轮的你追我赶。

  用工量回升的中山

  上半年,中山的表现,成为大湾区经济发展韧性的一个样板:2021年上半年,中山地区生产总值为1651.20亿元,同比增长16.4%,两年平均增长4.3%。

  这个数字亮眼在于,相比2019年以1.2%GDP增速到如今的16.4%,实现较大提升。

  近日,中山公布全市2410家定点监测企业用工规模62.23万人次,同比上升2.63%,是近两年来首次回升。

  用工量,是观察实体经济运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

  早在2015年,中山用工量呈下降趋势。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0年,中山制造业用工规模跌破60万人次,下降近10万人次。

  对中山来说,用工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工业技术改造。

  2012年,中山出台《关于促进企业减员增效的实施意见》,计划三年时间,推动3000多家规上工业企业机器换人。

  此间,16.3万人被“取代”,劳动生产率提升23.3%。

  按道理说,如此下去,中山用工量是越来越少。用工量为何又突然增加了呢?变化来自市场订单的增加。

  变化来自技改的推进带来的用工结构变化。

  近两年来,中山市定点监测企业用工队伍中技工总数上升3.16%,高于普工升幅(2.63%)。

  今年4月,为满足企业对技工需求,中山发布实施技能人才五年倍增计划,目标从2021年起,每年新增技能人才9.5万人,到2025年,技能人才总量达95万人,占就业人员总量40%以上。

  一边是机器换人,一边是技工需求增加,背后是中山城市新旧动能加快转换。

  南方城市智库认为,从广深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贡献提高,到佛莞不约而同开启的数字化转型,再到中山用工结构变化,都是上半年大湾区动能加快转换的生动注脚。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