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报道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共享时代荣光——从大历史观解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

2021-08-15 19:57:48 来源:南方杂志

  “历史”可以说是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最为关键的高频词之一,出现次数达33次之多。从回顾历史进程、彰显历史成就,到总结历史经验、铭记历史启示,再到把握历史主动、顺应历史潮流,历史的厚重和智慧贯穿于始终。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理论上看,这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政治上看,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宣言;实践上看,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行动指南。如果将其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以大历史观解读的话,“历史”可以说是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最为关键的高频词之一,出现次数达33次之多。从回顾历史进程、彰显历史成就,到总结历史经验、铭记历史启示,再到把握历史主动、顺应历史潮流,历史的厚重和智慧贯穿始终,无不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光辉。

  遵循历史规律,顺应历史潮流,实现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

  对于历史唯物主义者而言,历史的发展是有内在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任何一个群体和个体,要想取得进步,至关重要的一点,是要遵循历史发展的规律,认准历史大势的方向。如果站在历史潮流的对立面行事,最终的结果只会是碰得头破血流。正如毛泽东著名诗句“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处处鲜”描绘的,一个旧时代的逝去,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是任何人也无法阻止的,历史的车轮将永远滚滚向前,势如破竹。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旗帜鲜明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是因为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中国共产党才能始终勇立时代潮头,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但也正如毛泽东所说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七一”重要讲话在昭示历史进程不可逆转的同时,也同样毫不讳言在推动历史前进过程中所出现的困难和挫折。一百年来,党在面对曲折时,从未气馁,从未放弃,千千万万革命先烈和先进分子始终对革命、建设、改革的前途满怀希望,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些伟大精神,无不生动印证了川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统一,也将是我们在未来推动历史前进过程中面对曲折困难时所必须具备的思想基础。

  彰显历史成就,映照历史使命,实现历史性与时代性的辩证统一

  从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角度而言,一个政党合法性的取得,以及政治地位的奠定,关键来自于历史的必然和人民的选择。而所谓“必然”和“选择”,其最为直观、最为有力的体现,无疑是这个政党带领人民所取得的历史成就和所完成的历史使命。由上已知,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所面临的一切历史选择,归根到底在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不仅准确地抓住了这一主题,而且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的过程中取得了任何以往政治势力都没有取得过的历史成就。通过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通过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通过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领导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这句话实际上表明了历史唯物主义者的一个基本观点,即历史性和时代性是辩证统一的,我们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承担使命,而不是陷入历史的故纸堆,丧失前行的方向和动力。在此次重要讲话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党的伟大历史成就所带给我们的,绝不应是对过往辉煌的一种沉迷和自喜,而应该是对时代使命的一种担当和召唤。

  总结历史经验,铭记历史启示,实现斗争性与同一性的辩证统一

  对于中国共产党人而言,过往的历史一直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笔精神财富所给予我们的,是无穷无尽的经验,以及基于这些经验之上的受益不止的启示。对于历史经验,毛泽东曾有过通俗而又精辟的总结。20世纪60年代中期,他问李宗仁的机要秘书程思远:“你知道我靠什么吃饭吗?”见程一时答不上来。他又说:“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这一名言,无疑点出历史唯物主义者对于总结历史经验、获取历史启示的一种基本态度。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反复强调的: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用最为厚重的篇幅,系统阐述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牢牢把握的“九个必须”。这“九个必须”,立足中国共产党百年以来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价值追求、理论指导、战略支撑、外部环境、力量来源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经验和历史启示进行高度概括凝练。

  只有始终坚持这“九个必须”,我们才能够在已经取得的辉煌成就基础之上,开创出更辉煌的未来,走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广阔之路。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同样告诉我们,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时刻注意历史发展过程中斗争性和同一性的统一。以“九个必须”为例,这九条历史经验和历史启示,每一条都不是在单向度的前进中取得的,而是经过不断斗争,在反复实践和印证中取得的。为此,我们面对经验和启示时,不能只是简单“拿来”,而是要结合历史背景和实际情况,具体分析正反两方的得与失,认识到同一性是历史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斗争性才是实现历史同一性的必然条件,从而做好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充分准备。

  依靠历史主体,把握历史主动,实现人民性与个体性的辩证统一

  创造历史、推动历史的人,不是少数的精英分子,而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只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这一历史主体,坚持人民至上,才能把握住历史的主动,确保走在正确道路上。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奋斗历程生动而有力证明:人民才是历史伟业的创造者。正如毛泽东所说的: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也明确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从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到取得百年来各个历史阶段的历史成就,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九个必须”,“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观点和思想脉络,可以说是统揽“七一”重要讲话的核心要义和灵魂之所在。

  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紧紧依靠人民,把握历史主动,进而成为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力量,关键一点,就在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指出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正因为具备了这一前提条件,中国共产党才真正实现了人民性和个体性的辩证统一,将个体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社会实践之中,以形成推动历史前进的磅礴伟力。

  纵览历史,展望未来,将百年党史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之中,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中华民族的昨天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该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