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报道

习近平的生态辩证法研究

2021-08-16 19:21:23 来源:南方杂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围绕“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生态辩证法意蕴。

  用系统思维抓生态文明建设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有机的整体。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是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其中,经济建设是中心,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是条件,五大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构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考虑到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四大建设”之间的关系,同时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如果因小失大、顾此失彼,最终必然对生态环境造成系统性、长期性破坏。”因此,必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2021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实施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2021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要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坚持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本身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因而,生态治理也必须以系统思维考量,坚持系统推进。

  生态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造成生态环境问题是多因素的。因此,必须要用系统思维治理环境,把环境治理作为系统工程。2014年3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时指出:“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我们提出了‘五个统筹’,治水也要统筹自然生态的各要素,不能就水论水。要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看问题,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躯体,应该统筹治水和治山、治水和治林、治水和治田、治山和治林等。”因此,必须把系统思维融入生态治理的全方位和全过程。

  以“发展”理念把握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对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看得很重,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就一些严重损害生态环境的事情作出批示,要求严肃查处。我之所以要盯住生态环境问题不放,是因为如果不抓紧、不紧抓,任凭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不断产生,我们就难以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就是对中华民族和子孙后代不负责任。”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关系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我国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但不能在我们手里变得越来越坏,共产党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意志。”这表明,我国生态环境矛盾是历史积累的过程。

  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充分尊重和利用自然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要加深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自觉以对规律的认识指导行动。”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以满足自身的需要过程中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人对自然的需要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向自然索取物料、能量、信息的需要;二是人向自然排放废料的需要。人向自然索取的需要不能超过自然的恢复能力。同时,人向自然排放的需要不能超过自然的自净能力和涵容能力。这也就是说人对自然的需要不能超过自然的承载能力,违背这个自然规律就会遭受自然的报复。

  以矛盾分析法认识和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良好生态环境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阐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深刻道理。

  坚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高度关注,可以说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必然会不断凸显。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环境问题往往最容易引起群众不满,弄得不好也往往最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所以,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要抓住主要矛盾,牢牢抓住解决损害人民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这个重点。

  坚持因地制宜。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实际,因此,必须紧密结合地方的实际因地制宜。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因地制宜搞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改变农村许多地方污水乱排、垃圾乱扔、秸秆乱烧的脏乱差状况,给农民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解决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可以借鉴别的地方的成功经验,但绝对不能照搬照抄,必须紧密结合自身的自然禀赋,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水则水、宜渔则渔、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

  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保护生态环境,应对生态危机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必须共同担责,但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担之责是有区别的。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造成气候变化的历史责任不同,发展需求和能力也存在差异。就像一场赛车一样,有的车已经跑了很远,有的车刚刚出发,这个时候用统一尺度来限制车速是不适当的,也是不公平的。发达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多作表率,符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公平、各自能力等重要原则,也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心愿。”“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等原则,不是说发展中国家就不要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了,而是说要符合发展中国家能力和要求。”这是因为一方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历史排放差别巨大。中国科学院丁仲礼院士指出,用某个时间点开始的人均累计排放来分配今后的排放权,最能体现公平正义原则,从1900—2005年期间内,发达国家的人均碳排放已是发展中国家的7.54倍。另一方面,当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不断地剥削工人,掠夺自然,同时在资本向全球扩张的过程中把污染也向全球扩散。因此,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必须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同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等方面支持。

  总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生态辩证法意蕴,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解决全球性生态问题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学科共建项目“马克思主义生态辩证法思想及其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批准号:GD17XMK10)和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8年度“羊城青年学人”资助研究项目 《习近平的生态辩证法思想研究》(编号: 18QNXR50)的阶段性成果]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