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报道

坐上动车去拉萨!体验首辆高原“绿巨人”,奔幸福新天路

2021-08-20 16:40:10 来源:南方+客户端

  “乱石纵横,人马路绝,艰险万状,不可名态。”91年前,《西藏始末纪要》如此形容西藏的道路。而如今,12时10分从林芝火车站出发,14时27分即可到达山南站。

  2021年6月25日,青藏高原上的又一条“天路”开通了。

  1954年,10多万名筑路军民苦苦鏖战,将川藏、青藏公路修到拉萨,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现在,一辆复兴号动车向林芝市进发,结束了我国藏东南地区不通火车的历史,也标志着西藏首条电气化铁路建成。

  “通车后,拉萨至林芝之间的旅行时间大大压缩,货运能力大幅提升,将会极大促进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青藏铁路集团公司客货管理部副部长周美琴说,截至拉林铁路开通运营“满月”当天,共发送旅客10.6万人次,日均3500人次乘坐复兴号出行。

  内电双源动力啃下高原“硬骨头”

  “复兴号”沿着世界屋脊,掠过千年冰雪、穿梭于崇山峻岭之间,似绿色长龙跨越大江大河。

  拉林铁路首发车司机斯朗旺扎回忆起第一次坐进司机室的情景:“特别激动,当天早上5点就醒了。”

  高原驾车,需具备充足的安全意识、信号确认能力以及应急处置能力。100多名驾驶员报名,通过选拔的仅有20%。3个多小时的驾途背后,是数月的培训以及多年的经验积累。

  修建时,沿线复杂的地质条件,更是给铁路的开通运营带来了世所罕见的难度:90%的线路位于海拔3000米以上,16次跨越雅鲁藏布江。

  为啃下高原铁路施工技术的“硬骨头”,中铁十七局集团拉林铁路工程指挥部总工程师张继兴和团队经历了许多。建设隧道时,他们遇到强岩爆、高地温、风积沙、软岩大变形等不良地质。经产学研一体化攻关以及创新技术运用,终于实现各隧道安全优质贯通。

  铁路全长435.48公里,其中高原桥隧比例高达74.66%,堪称一条“大地铁”。如何保障电气化铁路顺畅不停车成为关键。

  “列车全国首创内燃、电力双动力的运行模式,这是突破。”川藏铁路拉林段山南车站站长伊万福介绍,一旦电力停摆,燃油动力立刻启动,以保证牵引过程的顺利。

  人性化设计便利旅客出行

  林木的苍翠、湖泊的碧蓝、山脉的棕褐……列车飞驰而过,窗外色彩交织变幻。车厢座位下的一排小字引人注目:紧急供氧口设置于插座正下方。

  “每个座位下都备有一次性氧气管,大家将其塞进鼻子即可进行吸氧。”列车乘务员介绍,这还只是“备用装备”。列车的空调里贴心设计了弥散式供氧,可以有效防止游客出现高原反应。

  车窗玻璃同样内藏“玄机”。防紫外线的特殊层面藏在4层之中,让乘客们减少高原紫外线的辐射。

  列车上,广东河源游客赵锐说,这是自己第二次乘坐拉林动车了。“卫生状况很干净,乘务员也都非常热情。”记者注意到,列车广播不间断播报着集便式卫生间、电茶炉等设备的位置及使用方法,乘务员们用各族语言关心着旅客需求。经过前期专门培训,他们能够同时提供翻译、导游、医护等服务。

  在山南站候车的乘客李琼(化名)感慨,以前从山南到林芝要八个多小时车途,如今花一半不到的时候即可平稳抵达。“以后可能经常会去林芝游玩,毕竟是雪域江南。”

  公路、铁路、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构建起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让“只有藏地雄鹰才能飞过的地方”变通途。

  拉林铁路开通后,拉萨、山南、林芝三市之间构筑起了3小时经济圈,方便了群众出行,也为西藏的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对加强内地与西藏联系交流、维护民族团结、助力乡村振兴等,亦有着重要意义。

  建设美丽西藏,交通勇当先行。青藏高原上的“团结线”日日奔驰,如同一划绿色笔墨,填补了中国交通地图的西部留白处。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