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报道

广州一座“城”,搅动全球新“知”产

2021-08-28 00:43:07 来源:南方+客户端

  两次踏足中新广州知识城,高嵩的心境大相径庭。

  第一次是在十年前,周围除了一个秃山别无其他,高嵩打心眼里怀疑:“什么人会愿意到这里来工作生活呢?”

  第二次是在去年8月,作为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黄埔院区负责人的高嵩,与实验室一道进驻知识城,并于当年引进了5名国家级人才。

  变化翻天覆地。

  

  2020年8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了《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下称《总规》)。中国纳米谷、湾区创新部落、高端研究院、大科学装置……一个个高端产业项目和综合配套服务项目插标落地,为凤凰长栖栽下梧桐树,点亮了广州科技创新轴的“北极点”,向湾区内外传递着高质量发展的勃勃雄心:

  知识城将全力打造知识创造新高地、湾区创新策源地、国际人才自由港、开放合作示范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

  一座现代新城的花样年华,正在傲然绽放。

  知识牵引力

  依托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黄埔院区),高嵩和团队成员从事肿瘤发生机理和新型治疗手段的研究。他指出,肿瘤防治的“卡脖子”技术之一是创新药物的自主研发。

  “药物研发的整体流程较长。我们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其依托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具有强大的基础研究实力和丰富的临床资源,可以开展高水平的上游研究和临床试验。”高嵩说。重点实验室和知识城百济神州等龙头企业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将基础研究的成果用于新药研发,并回馈于临床。

  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研究院(下称“西电广研院”)的电子展台上,氮化镓异质结外延片晶圆并不起眼,但它却是攻克“卡脖子”技术的关键。

  “第一代、第二代芯片用到的硅基材料无法承受高温。5G、6G的发展却对芯片性能提出了新要求。”西电广研院党委书记刘丰雷说,这就需要氮化镓材料大显身手。

  今年西电广研院发挥学科优势,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郝跃牵头,与广州开发区签约,合作共建了广州第三代半导体创新中心。该中心的成立不仅承接了半导体产业人才培育和基础研发需求,还将知识创造力辐射到大湾区,赋能万亿级半导体产业。

  

  无惧“卡脖子”的底气,源于科技自立自强;科技成果放之四海而皆准,则离不开知识产权这道“护身符”。作为经国务院批准的知识产权综合改革“试验田”,广州开发区在知识城《总规》批复以来持续优化知识产权等营商环境。

  “我们中心为知识城某知名重点半导体企业开展专利预警服务,针对其计划研发的技术领域提供相关专利分析。”审协广东中心战略规划室副主任周正一介绍,通过对该企业的专利申请情况、技术发展趋势、主要竞争对手进行详细梳理,能为其技术创新提出研发建议以及海外专利风险提示。

  有了知识产权护航,知识城正加速构筑“知识创造新高地”:大湾区最大规模单体知识产权会议及展览中心提前竣工;率先发行全国首支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落地全省首个排污权质押融资项目;形成集司法、行政、仲裁、海外维权于一体的大协同大保护格局。

  智造新引擎

  曾几时,知识城只有九龙大道这一条“南北主动脉”,如今创新大道、开放大道共同串联起知识城、科学城、临港经济区、生物岛四大片区,共同组成黄埔区南北联系、产业互动的“黄金轴带”。奔驰于笔直平阔大道上的车辆中,包括了自动驾驶汽车。

  《总规》批复后的首个春节,2021年黄埔花市的知识城分会场上,40余辆无人车,分为Robotaxi、Robobus、阿波龙(Minibus)、Robocop、新物种5种车型,给九龙湖广场、凤凰湖社区居民带来了智慧出行的全新体验。

  自动驾驶出行少不了“聪明的车”,也离不开“智慧的路”。车路协同考验着一个地区的产业配套。汽车“智造”,是一年来知识城产业集群建设活力充沛的缩影。抢抓“新基建”等产业变革机遇,为知识城产业资源的快速通达与集聚,铺平了康庄大道。

  知识城编制的《落实〈总规〉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100项重点任务和100个重点项目。一年来,在知识城共举办集中签约动工投试产活动7次,创维智能、广电运通等290个项目动工建设,总投资约5736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88亿元。

  三大产业集群在知识城迅猛崛起:全球顶尖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基本建成,百济神州实现商业化生产;加快构建集成电路产业化集群,努力打造全国集成电路第三极核心区;全力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小鹏汽车、宝能汽车、百度Apollo加快建设。

  《总规》批复以来,瞄准“湾区创新策源地”的定位,知识城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知识型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力打造湾区智造新引擎。

  

  作为重点项目之一的康方药业中新广州知识城生物制药基地于2021年3月投产,新增产能2万升,将生产康方生物全球首创的PD-1/CTLA-4双特异性抗体凯得宁,其主要适应证包括肝癌、宫颈癌、肺癌、胃癌、食管鳞癌及鼻咽癌等,预计将于2022年获批上市。

  “知识城康方制药基地的投产见证了知识城生物医药创新园的发展,我们也非常高兴能与园区里的同行开展各方面的合作,共同为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壮大贡献力量。”康方生物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张鹏说。

  此外,还有新材料与纳米产业等高精尖项目……这些知识城的重点项目不是产值的“堆头”,而是大湾区创新的科技“拳头”,填补了“缺芯少魂”的空白。

  英才集聚地

  步入地标建筑知识城大厦C栋二楼大厅,“人才‘零’跑动服务大厅”的硕大蓝色字体映入眼帘。在这里,来自德国的Peter(贺励平)以广州开发区投资促进局特聘雇员、全球招商总监的身份,向来宾描绘知识城的引才新政。

  6月22日,《中新广州知识城国际人才自由港聚集人才若干措施(试行)》(简称“国际人才自由港10条”)发布。该政策对成功攻克的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最高给予1000万元补助;对院士在本区新设立全国唯一工作站,最高给予1亿元资助,力度全国最大。

  

  “很多国际友人在欧洲投资,他们会问那边有没有优惠政策?但那边确实没有。”来华多年的Peter用流利的汉语说:“可见,好政策对于人才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

  多项政策利好持续释放“引力波”,知识城的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均迎来院士的参与加持。同时,知识城《总规》批复一年内,中新广州知识城国际人才自由港宣告启动。

  在广州粤芯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市场及营销副总裁李海明看来,国际人才自由港的关键词是“自由”。“要想办法降低国际人才到知识城就业创业的门槛,让他们享受广州开放创新的文化以及落地后的便利服务,让人才自由地发挥专业所长。”李海明说。

  为此,知识城创建了全国首个“海外人才创新创业‘零跑动’”服务中心。该服务中心将推动试点外国人业务“一窗受理”“容缺受理”、高端人才互认,推进硕士以上留学生本地创业便利,提供贴心便捷的人才综合服务。

  

  国际人才自由港的落成运营也让中乌(黄埔)国际创新研究院副院长韩昕超开始考量新的引智新模式。“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州盛产数学、物理人才,白俄罗斯多出光电领域人才。这些领域的人才恰是布局有芯片半导体行业的知识城所需的。”韩昕说。

  未来,韩昕希望通过人才港的对接,在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地高校开设中文课程,并让粤芯等知识城企业提出需求,由当地定向培养人才。“我们还会给人才和产业画像,输入双方条件,即可匹配最佳搭档。”韩昕说,这些探索最终将实现智力资源的跨国输出。

  开放“世界观”

  漫步凤凰湖边、九龙湖畔,逶迤绵延的风雨连廊、拔地而起的知识塔、蓄势待发的澳门塔等“网红打卡点”随处可见。近年来,知识城让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对标新加坡“花园城市”的规划思路,营造“城在林中、山水相望”的新型城市形态。

  

  百吉生物医药是首家落户知识城的新加坡企业,拥有黄埔区第一家B级GMP临床级别实验室。百吉生物首席运营官陈秩静感受到,与几年前相比,企业招人容易多了。

  “回国的感觉真不错!”百吉生物医药首席科学官张曦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知识城的开放包容让她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回国发展之路。“这里既有庞大的本土资源,又能接纳新加坡的先进理念。”张曦说。

  投身生物医药企业,科研人员最为看重技术、实验室和管理方法。新加坡设有众多共享实验室,其中的一些昂贵设备可以让多家公司共同使用。张曦和团队成员目前就在与知识城的载体运营方洽谈,希望建设共享实验室。

  目前,腾飞科技园已成功引入300多家国内外名企落户,其中超20%的企业来自新加坡。距此十分钟车程的中新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区同样已全面启动建设,并引入了新加坡能源总部基地等12个中新合作项目。

  在升级创建“开放合作示范区”的过程中,人才和产业的流动之外,知识城更注重制度、理念与国际先进地区接轨。例如,推动外商投资企业准入“一体化”,服务范围从港澳拓展至新加坡;率先推进粤港澳知识产权互认互通,建立与港澳信用互通互认机制等等。

  面向海外开放合作是知识城与生俱来的基因。随着合作机制不断创新,坚持国际视野的知识城,将阔步迈向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核心平台、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创新载体、国家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区。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