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安区石城镇中心小学高谭校区,原本是一所地道的“村小”,校区办学规模只有100多人,一栋楼,空间狭小,设备简陋。经过上一轮的创建教育强区,它已脱胎换骨,成为镇中心校的一个校区,学校面积扩大了,新建了宿舍楼和综合楼,更重要的是,“创强”后,该校努力推进创建现代化学校,学校的信息化水平、内涵和特色发展都有了提高。
在云安,很多学校和石城镇中心小学高谭校区一样,通过“创强”,以及今年以来云安大力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以下简称“创现”),补齐短板,加快内涵发展,实现了“凤凰涅槃”。
补短板强基础 全面改善办学条件
“全区中小学学生数量每个年级都增加了300人左右,学生回流,说明家长对学校的认可和信心。”云安区教育局副局长廖法强一直参与“创强”和“创现”工作,他“敏锐”地发现了这一变化。过去,云安的教育资源相对薄弱,以镇村学校为主,不少家长把孩子送到城里读书,扎堆报读让市城区小学学位严重紧张。但从这两年的情况看,云安区中小学出现了明显的回流潮,越来越多云安家长选择送孩子到家乡学校上学。
石城镇中心小学高谭校区,就是个明显的例子。2015年下半年,新建的学生宿舍楼建成投入使用,起初,家长们还有疑虑小学生到学校住宿能否适应。一年过去了,学校良好的生活设施和管理,逐渐得到家长的支持和认可。“今年秋季学期开学,很多家长要求将孩子送到高谭校区就读,现在学位爆满。”校长张奕明说。各镇寄宿学校都有类似的情况。
据了解,云安区从推进“创强”到今年开始全面“创现”,一直重视补齐教育设施设备短板,几年来,全区8个镇共完成1800多个项目,其中,投入超过5400万元,新建了教学楼、宿舍楼、综合楼共17幢,总建筑面积27828.26平方米,翻新、维修教学楼、宿舍楼共182657.2平方米;投入2850多万元,按标准配置了常规教学仪器设备、中小学信息技术装备。今年上半年,全区中小学就增配了教学平台42套,教师办公电脑194台;完善了中学和中心校的网络改造,使室室有终端,其中以镇安中学和白石中学为示范点,建设校园局域网。
“‘创强’成功后,云安区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全力补齐学校设施设备的短板,今年光为学校添置图书就达8万册。”廖法强说。云安区投入2700多万元,为每镇中心小学新建了1幢学生宿舍饭堂综合楼,每个宿舍都设有卫生间、冲凉房,并建了高标准的8间小学生爱心饭堂,有效解决了全区留守儿童在校的生活需求。持续的加大投入,让云安区学校的办学条件大为改善,为教育质量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抓内涵创特色 全面提升办学质量
云安区石城镇石城中学,虽然是普通的镇中学,走进去却令人印象深刻。校园整洁有序、充满文化气息。教学楼前学生的自行车摆放得整整齐齐;学校的围墙,被开辟为文化长廊,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内容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每个课室都装有多媒体一体化教学平台,借助信息技术,基于小组合作的高效课堂如火如荼地开展。
“教师强,学校才会强,推进‘创现’,关键在强师资、强设备、强内涵,依靠信息化推进现代化,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廖法强认为,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云安区加大了信息化设备的投入力度,目前,全区中小学“校校通(宽带)”已经实现,“班班通”随着今年的加快投入,已经即将实现。对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培训、提升教师学历也在大面积铺开。
“借助互联网和信息化教育手段,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调动了学生兴趣,增长学生见识、开阔眼界,农村的教育不再是过去的村娃教育,信息化让我们跟上先进地区的教育步伐。”张奕明十分认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作用。
在石城中学教学楼一楼,新“设”了一个课室,中间是两个拼成的大方桌,桌上摆着文房四宝,墙壁四周挂满了书法作品,这是该校的书法室。说起设立书法室,校长廖伟华颇为自豪,因为学校教师中有5位市书法协会的会员,人才力量相当雄厚。书法室里挂的作品,大多数是这几位老师的作品,功力精湛。
“进入屏幕时代,大家慢慢都不会写字了。”廖伟华更看重的是书法教育的意义,他认为,随着电子计算机和智能手机的大规模普及,人们动手写字的机会减少,执笔忘字常常发生,现在连中小学生写字水平都在下降,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书法教育在现在显得尤为重要。在推进“创现”工作中,石城镇石城中学挖掘学校自身资源优势,开展特色教育的探索。
在云安,特色教育有声有色,10月28日,云安区第一届中小学科技节暨首届师生创客作品大赛在石城镇中心小学高谭校区举行。200多件作品在科技节上展示和参赛,全区各中小学学生、教师代表300多人参加活动,创客教育已成为云安探索特色教育的一大亮点。
廖法强表示,目前云安区的“创现”正在加紧推进当中,云安将按照补短板、强内涵、创特色,走信息化之路,全力提高全区的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