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浮市第二中学,原是一所名气不大的学校。位于云城区岔路村委三眼塘村,旧324国道边上,周围是密密麻麻的小石材厂,两车道的旧国道显得拥挤,一幅郊区旧工业区景象,与城区学校通常被小区高楼包围的情况迥异。此次在“创现”中赢得了发展良机。
近年来,云浮市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为主要抓手,补短板、强基础、抓质量,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云浮市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呈现新气象,取得新成就,像市二中那样的薄弱学校,纷纷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创强”,让学校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为课堂改革创造了良好的设施条件;“创现”,正推动学校向现代化、特色化要质量、要效果。
一个明媚的早上,市二中八年级2班上英语课,全班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及其成员,都会凭借自身的表现得分或者失分。课前,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他们已经完成一份导学案,在课上每组都要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然后组与组之间还要进行点评。多媒体触控一体机让教学各个环节衔接更高效。
他们的任课老师彭剑萍,是学校的副校长,也是云城区课改中涌现的名师,在区里还担任兼职课改培训师。课堂上,她总是循循善诱,不吝鼓励和赞扬。课堂显得游刃有余,高效紧凑,学生表现积极,学有所获,让人很难意识到这群学生原来的基础有多薄弱。
早在2013年,云城区教育局选择位于城乡结合部、优质生源流失严重、外来工子女占比高的市二中、市三中、高峰中学和河口中学四所中学组成“3+1”课改联盟,后来还有乡镇中学联盟,联盟式课改全面铺开。课改联盟学习和借鉴山东杜郎口中学、山东广文中学、重庆綦江区课改成功经验和做法,明确了课改的指导思想和教学原则,构建了符合联盟实际的整体课改框架。
“开始的时候很困难,找个小组长都不容易;这几年下来,最大的收获是学生成长了。”彭剑萍从教二十多年,一直坚持在一线上课,脸上丝毫不见岁月带来的倦态,更多的是课改带来的自信和热情。在努力推进课改的学校,校长们发现,课改后,学生学习变积极了,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表达能力都有提高,厌学现象大为减少。
“教师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有了重大转变,教师、学校逐渐成长,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课改已取得实质性效果。”云城区教育局副局长陈延明,这几年来一直孜孜不倦推进全区的课改,成效让他欣慰,更让他坚定了信心。目前,云城区中小学“主题阅读”、中小学“魔法数学”研究、“亚洲青少年经济公民教育”研究等课改项目已“初成气候”;涌现出云浮中学、高峰中学、河口中学、市三中等课改名校,涌现出一批优秀课改校长和一大批课改名师,并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和引领作用,在全区乃至全市引起较大反响。
这个学期,云城区正在推进第二轮的课改,在总结、反思基础上,重新上路,把课改进行到底。“通过抓课改促质量,不制造差生,让云城孩子享受更加优质的基础教育。”陈延明说。
云安探索高效课堂,罗定推行快乐课堂,新兴引进珠海经验推行特色学校建设……全市各地掀起了一股课堂改革的热潮,推动教学质量逐步提升。云城区在课改走得更坚定、更深入,从这两年的中考反馈情况看,已从相对落后呈现迎头赶上态势。
教学相长,与推进课改相辅相成的,是教师队伍的成长。2012年,云浮市正式启动实施“强师工程”,几年来,涌现了一批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目前新增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10人,其中教育专家培养对象1人,名校长培养对象2人,名教师培养对象7人;新增省级校长工作室1个,省级教师工作室2个;新增特级教师6人,正高级教师(相当于教授级)实现突破,全市共有3人,省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99人;市级“三名”工程培养对象共500人;评选出市级名教师16人,建立名师工作室2批共83个,评选出2批学科带头人共12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