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云浮库 > 新闻报道

水更清天更蓝景更美——郁南生态建设工作纪实

2016-09-12 20:18:31 来源:云浮日报

  “八分山地一分田,半分河道半分村”,正是郁南县自然地理环境的格局写照。近年来,该县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创新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等建设,生态和社会效益突显,一幅水更清天更蓝景更美的画卷正逐渐勾勒完善。

  创新炭汇示范造林2000亩

  2012年开始,郁南县启动森林碳汇重点生态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5年时间,消灭了全县1800亩宜林荒山荒地,森林覆盖率达72.8%。今年,该县营造了森林炭汇造林8047亩,其中,创新炭汇示范造林2000亩,林地换上了异样的绿妆,释放了经济效益。

  近年来,砂糖桔染病让这个种植砂糖桔大县种植业一下陷入低迷,农户种植的积极性受挫。砂糖桔树黄化,让大量土地丢荒,土地资源浪费,生态复绿显得迫切,然而,单一的造林模式,单纯只为改善环境,追求生态效益激发不起群众热情。于是郁南县就把碳汇林建设的生态效益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决定在染病砂糖桔林基地引种澳洲坚果、白花油茶,并间种樟树、相思树等乡土阔叶林,以实现经济、生态效益相结合,创新碳汇示范林。

  由于郁南县在2009年已经引进了澳洲坚果,在该县平台镇、建成镇等试种并获得成功,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创新碳汇林提供了参考。易管理、低投资、高效益的优点吸引了农户,今年该县打造创新碳汇示范林2000亩,都城镇、平台镇、南江口镇等6个镇纷纷种植,农户改种澳洲坚果的热情大大激发。

  该县林业部门负责人介绍,种植澳洲坚果、百花油茶预计三年可挂果,五年后进入盛产期,每年每亩收益预计可达5000元以上,还可以参与市场炭汇交易,收益更为可观。同时间种的樟树、台湾相思每年可增加立木畜积,可收获木材效益,这样能有效解决病砂糖桔复绿和群众增收问题。

  治理中小河流162.6千米

  山变绿了,河道渐渐变清,郁南群众感受到明显的变化。该县的千官河、黑河等河段曾是脏乱差让群众生厌,如今河畅水清,摇身变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成了群众休闲散步的好去处,群众们纷纷点赞。

  至今年6月底,郁南县山区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治理河长完成了162.6千米,护岸、加固堤防等工程建设在稳步推进,经治理后的河段景观大大改善,还发挥了防洪抗灾等作用,保障当地群众正常生活生产。郁南县水务局负责人介绍,去年7月份和10月份受强降雨影响,郁南县南江河水位急剧上涨,南江沿河沿岸的宋桂、河口等6个镇受灾严重,但千官河、黑河等沿岸的乡镇,由于河道经过清淤、清障、清违等工作和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后,同样遭遇暴雨却没有发生明显灾情。

  位于南江口镇境内的黄岗河河水静静流淌,河道宽畅,经改造后面貌焕然一新。当地群众介绍,河道未治理时遇上大暴雨,两岸农田房屋容易受浸,整治后该河段得到畅通,排洪能力大大提高,帮助群众平安渡过汛期,免受暴雨洪水困扰之苦。

  就在今年5月,南江口镇遭遇大暴雨,降水量达84.5毫米,但由于河道治理完成,河道行洪畅顺,大暴雨并未给沿河附近群众造成损失。

  目前,郁南县2015年度11宗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已基本完成,2016年度完成的15宗也开始动工建设。郁南县水务局负责人介绍,改造后的河道水生态环境品质得到较大提升,区域内的农田灌溉及饮用水源得到有效保障,河道行洪抗灾能力得到大大提升,沿河两岸群众人居环境得到普遍改善,达到了“河畅、岸固、生态、景美”的目标。

  减少农村生活污水排放400万吨/年

  山更绿了,河更畅了,随着郁南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推进,多个农村也新貌焕发。郁南县都城镇夏袭村一进村就能看见村道旁一个绿色的小湿地公园,公园旁设一方水塘,路旁侧是一个凉亭,该公园是当地群众饭后休闲的好去处。

  从2015年起,郁南县对该县110条农村中心村进行了整治,铺开了无动力厌氧污水处理建设,其中10条示范村成功建设,环境的改善让更多的群众动了心,纷纷通过无偿让地等方式配合建设,全县112条村污水处理建设得到全面铺开,一个个污水处理系统相继建成和得到不断完善,而且投入运行项目的污水排放均达国家污水综合排放一级B标准,受惠人口约11万人,每年可减少农村生活污水排放400万吨。今年3月,郁南县被国家住建部命名为“全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县”。

  今年7月,郁南县在巩固110条农村中心村污水治理成效的基础上,转变治理方式,引进了整县生活污水处理捆绑PPP项目。项目包括新建14座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112个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后续维护,15个中心村人居环境综合提升。

  郁南县环保局负责人表示,通过实施项目,全县生活污水基本得到有效收集处理,将解决全县包括48万农村常住人口在内的生活污水处理以及人口环境改善问题。

作者:吴天喜,林朝政, 叶锦生,罗荣南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