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认识地心村,是通过网上一名摄影爱好者的作品。照片中,这个依山畔水而建的小乡村地处西江一个拐弯处,村里绿树如茵、田连阡陌,小楼林立,良田美池桑竹,好一个静谧、秀美的宝地。
近日,记者终于有机会亲眼目睹了这个位于郁南县建城镇的小山村新风貌。
秀美的地心村
美丽山村换新颜
走进地心村,给记者的第一印象除了风景秀美外,还有整洁干净,只见村道洁净如新、家禽入栏圈养、屋前屋后环境整齐有序,沿江大堤、文体广场、村民家门口等公共场所看不到随意丢弃的垃圾。据村书记余杨焕介绍,自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村里加大力度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在上级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建设了13个垃圾处理池、无动力厌氧污水处理系统,同时组织专门的保洁队伍,通过打横幅、开村民大会等方式,向村民宣传环境治理带来的好处。
驻村干部王振林告诉记者,他是2012年到地心村驻村的,当时的印象可真不好:泥土路灰尘大、家禽满地跑、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异味刺鼻。“经过这几年来的改造,尤其是开展生态文明村创建与农村综合治理后,路面硬底化了、空气好了、村庄干净了、村民环保意识提高了,地心村彻底变了样。”王振林说。
正在打扫村道卫生的保洁员陈姨说,村里一共有五名保洁员,她们一般是早上7点半左右开始打扫,大约3个多小时就可以搞完全村的卫生。而刚开始做保洁员的时候,村民还有随手扔垃圾、不爱护环境卫生等坏习惯,她们五个人一天大约需要5个小时才能搞好全村卫生。“现在村民素质提高了,大家都珍惜我们的劳动成果,养成讲卫生、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我们的工作轻松多了。”陈姨说。
“工作中,我们把创建生态文明村与村民的切实利益和村中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综合治理与生态文明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根据村里实际,合理布局,合法使用土地,建设出具有自己特色和亮点、生态优美、极具特色的生态文明村,大大提高了村民幸福指数。”余杨焕说。
全民参与共建美好家园
在村口大堤,记者遇到一位母亲带着小孩,母亲手里拿着一袋垃圾,小孩手里拎着喝过的矿泉水瓶,从两百米外的家里把生活垃圾放到处理池里。王振林告诉记者,他认为开展农村综合治理最大的收获,是村民意识、素质的提高,是全民参与、主动参与的质朴、团结精神的体现。
据了解,在创建生态文明村与开展农村综合治理过程中,该村涌现出许多主动参与家乡建设、为保护环境出钱出力的感人事迹。在云浮工作的余棣标,主动让出家里两亩鱼塘建设无动力厌氧污水处理系统;在深圳工作的吴鑑洪主动捐出3000元支持家乡建设;在肇庆工作的吴镜垣每年为家乡环境改造捐款捐物……还有大批村民主动投工投劳,为村里修路、建污水池出力。
“地心村是我们的家园,把家建设好、把环境维护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我今年70岁了,很开心能看到家乡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我们都希望家园越变越美。”余杨焕说。
采访结束后,记者从村口高处回望地心村,感觉与当初在照片中看到的景色又有一番不同,在弯道处缓缓流淌的西江水光潋滟、绿水如带,加上盛放的火红杜鹃的映衬,把地心村充满朝气、活力的一面展现开来,让这个小山村显得更加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