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阳江库 > 阳春市库 > 理论文章、理论著作

家乡的“摇钱树”

2005-01-29 11:02:18 来源:阳春市融媒体中心《阳春》报

最近,笔者回了一次老家阳春市圭岗镇。沿途举目望去都是绿茵茵的柑桔园,熟透了的桔子一团团一簇簇挂满枝头,有的因为枝条细果实多还得加上一些木条撑扶。真是“硕果累累枝头重,满眼金黄遍地春”。

桔子,已经成为家乡老百姓真正的“摇钱树”。面对绿色的“海洋”,金色的时节,无不令人陶醉。改革开放以来,镇里历届党委政府不知花了多少心血,付出了多少代价,才培育出这样成功的一朵山乡奇葩,家乡的群众更不知流了多少汗水,经历了多少年的探索,才开拓出这样一条成功的致富之路。置身此情此景,笔者从内心上赞美人民的智慧,赞美当地的党委、政府,更赞美职能部门的支持。

一、桔子为圭岗人民带来了富裕和欢笑

现在,圭岗的群众对桔子可以说是情有独钟,不但旱田种,坡地种,山地种,房前屋后种,田头地尾见缝插针地种,不少人还专程到马水、陂面、春城等地方租地种,办果园种柑桔确实已经成为民心所向,不少外出打工的青年也纷纷返回农村开山种果。据统计,目前圭岗全镇果园面积已达7万多亩,其中挂果的已有3万多亩,按照4.7万农业人口计算,已经实现了人均一亩果,一户一果园。2003年全镇水果产值达到1.5亿元,仅此一项人均增加收入1600元,预计2004年总产值可以超过1.8亿元,又比上年更上一层楼。

桔子收获之时,就是群众欢笑之日。种果可脱贫,种果能致富,已经成为广大群众的共同心声。在圭岗无论跟谁说话,都是三句不离种果,如数家珍一样,谁家的桔子种得好,卖价高;谁家靠种桔子盖起了新楼房;谁家又是靠桔子娶回了媳妇……不论男女老少,一谈桔子都是眉飞色舞,心境宽宏,心甜如蜜。种桔子既成了群众致富的“财神爷”,也成了解贫济困的“及时雨”。种柑桔一年收入一两万、三五万的农户比比皆是,收入超过十万、二十万的也大有其人。亚文夫妇是水库迁居户,他返回家乡种桔子,经过几年的努力,2003年总收入便超过了10万元;镇政府一个退休干部,在过去十年三收的“鸡口田”上种了几亩桔子,预计一年也能收入三四万元;一个带着两个孩子的中年寡妇,一个读初中,一个在广州读中专,也是靠几亩柑桔,每年收入七八千元,让子女圆了求学梦。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的确,耕山种果既为一般收入的农户“锦上添花”,也为那些尚在为温饱而战的贫困家庭“雪中送炭”。

二、大河村群众为提高山地产值探索出一条致富路

大河村委会是圭岗最偏僻的山村之一,有16条自然村,200多户800多人,人均5分耕地10亩山。在“以粮为纲”的年代是个提着“手袋”去交粮的地方。长年缺粮固然不在话下,经济上更是穷得叮当响,全村都是靠锄山种杉种毛竹为活,那时群众“住的是泥砖木皮屋,吃的是木薯送清粥,行的是羊肠小道弯弯曲曲”。

改革开放以后,大河村群众的思想活跃起来了,开始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面对肥沃的山地,他们到处外出取经。1984年村民陈庆超等人从新会市引回了第一批柑桔苗,在山地试种成功后,全村群众便认定了这是适合自己发展的好路子。党支部书记更是把自己试种成功的果园作为教育群众耕山种果的示范基地,邀请群众现场参观,传授经验,讲解技术。在典型的引导下,群众纷纷开山种果,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终于成了全镇闻名的“水果第一村”。目前,该村柑桔种植面积已达3800亩,其中3000亩已经挂果,预计2004年总产值可达1200万元,人均单项收入可超过1.4万元。其中支书陈庆东的150亩桔园,预计收入可达40多万元。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成功的经验是宝贵的。人们看到了大河村群众所走的路子就是山区群众致富的路子,完全适合自己的发展环境。因此,到大河村参观取经的人络绎不绝,学大河,赶大河便成了群众的强烈愿望,耕山种果便成了群众的自觉行动。“我要种果”成了广大群众的内心誓言。在大河村的带动下,不过几年时间,办果园种桔子的浪潮便涌动到每一条山村,每一个角落,每一家农户。象那柳的斋公坑,花滩的三拜顶,马崔的腰桂塘,这些被人们称为人烟稀少,野兽出没的穷山辟壤也成了花果山,聚宝盆,成为全镇马水桔生产最注目的亮点。

三、圭岗镇委镇政府在领导群众致富的思路上态度坚定,接力跑接得好,跑得快

历史上圭岗是全省出名的老林区,山地多,耕地少。仅25坡度以下的山地就有16多万亩,人均拥有3.4亩山地。如何提高山地的产值,科学有效地开发山地,成了历届党委政府工作的重点,潜力在山,希望在山,这也是政府与群众的共同认识。为了发挥这一优势,过去曾发动群众种过酸梅、荔枝、龙眼、丁香、穿心莲、粉葛、生地等等。但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获得满意的效果,只是星星点点,无法形成规模生产。八十年代初大河村群众种果成功后,镇委镇政府便坚定地确定了以耕山种果为发展的重点。响亮地提出“一种二养三加工,耕山种果是主攻”的发展策略,并一直坚持下来,做到党委政府换届、换人,不换种果发展思路,领导变动,发展策略不动。象运动员的接力跑一样,一届接一届地按照既定的思路抓下去,而且一届比一届抓得扎实,一届比一届抓得出色。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动全镇共产党员分别帮助扶持了1343户困难群众耕山种果,面积达6463亩,其中754户已经脱了贫,占帮扶总数的56.2%,为全镇的耕山种果开创了新局面。

为了提高群众的种果水平和产品的科技含量,镇委政府花大力气建立和健全了镇、村、组三级科技网络,组织种果技术巡回服务队,下到农户果园帮助解决技术难题。每月3日坚持聘请专家及技术人员在镇政府开班培训讲课,每逢墟日发放资料,开展技术咨询活动。由于党委政府一直咬定了“种果致富”这个思路不放松,所以果园面积一年比一年扩大,开山层次一年比一年拓宽,产量逐年增加,质量不断提高,产品远销广州、深圳、上海、北京。接力跑,跑出了“全省柑桔第一镇”,跑出了山区脱贫致富的新路子。数年艰苦的耕耘,换来了丰收的喜悦,成绩既鼓舞了群众,同时也更坚定了党委政府的决心:“三年内全镇水果生产要更上一个规模,六年内要把圭岗打造成过硬的水果专业镇,九年内要全镇人均收入突破一万元”。

四、职能部门对圭岗群众耕山种果大力支持

家乡群众种果能够成功,这与各职能部门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首先感谢的应该是交通部门,为产品的运输解决了“梗阻”难题。全镇6条主要公路主干线,除圭岗至三新外,其余南土甬、大河、河坪、大朗、三垌四条村道都已经建成了水泥路。仅三垌公路的建成就为沿途6个行政村7000多户村民发展柑桔生产解决了运输的难题;过去入山要扶拐杖,运输靠肩挑的那柳四新村,人均能种到两亩水果,关键就是政府帮助他们修通了连接山外的水泥路。其次要感谢的就是农信部门为群众发展水果生产解决了资金困难。据统计,近年来,市农信部门利用发放小额信用支农贷款的办法,向缺少启动资金的农户发放了贷款2000多万元,为3500多户果农解决了燃眉之急,使他们如鱼得水,在开山种果中大显身手,逐步脱了贫,有的还走进了致富的行列。第三就是要感谢农科部门的支持,除了及时提供优质种苗和技术指导外,还千方百计走出去引进来,组织了为数可观的销售队伍,为果农解除了卖果难的后顾之忧,为进一步扩大种果面积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圭岗柑桔生产能有今天的局面,能有今天的效益,还应验了一句古训:“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红花再好也离不开绿叶的扶持。”   (作者是原阳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作者:赖均来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