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阳江库 > 阳春市库 > 新闻报道

传承红色基因 情系老区人民

——记阳春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叶均盛

2019-02-16 18:13:15 来源:阳春市融媒体中心《阳春》报

年过7旬的叶均盛2008年退休后,被组织推荐到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工作,并被选为阳春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他明知老区建设促进会是无权无钱的社团组织,但为解决老区人民的困难却义无反顾。10年来,他把“老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老区精神是中国人民的魂”作为老区建设促进会工作宗旨,一心扑在老区建设工作上,全心全意为老区人民服务。

DSC06321叶均盛.jpg

调查研究,当好党委政府参谋

阳春市是革命老区县(市),全市17个镇(街道)337个行政村。其中,革命老区自然村1612条,分布在14个镇和2个(街道)、150个边远行政村,共77674户324865人,老区人口占全市农业人口的38.16%,耕地面积1.74万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9.16%,山地面积7.97万公顷,占全市山地面积的31.18%。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叶均盛对革命老区有着深厚的感情,为摸清全市老区基本情况,他把革命老区调查研究作为工作重点,带领老促会人员用半年时间走遍了150个老区村。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老区行政村的办公经费十分困难,老区人民的行路难、用电难、入学难、饮水难等生产生活问题十分突出。为及时反映老区人民的心声,解决老区行政村的实际困难,先后实事求是地向市委市政府提交了《关于阳春市老区行政村经济收入情况的调查报告》、《关于老区工作的情况报告》和《关于老区群众生产生活情况的调查报告》等9份调研报告,并跟踪落实。其中《关于阳春市老区行政村经济收入情况的调查报告》如实反映了全市150个老区行政村中,年收入达到3万元的19个,不到3万元的125个,有6个为零收入的情况,要求市委市政府将老区行政村的办公经费列入市财政预算,解决老区村办公经费不足问题。这一建议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从2009起对年收入不足3万元的131个老区行政村每村每年补助2万元,对达到3万元的19个老区行政村每村每年补助8000元,有效解决了老区行政村办公经费问题。

广泛宣传,弘扬革命老区精神

到老区建设促进会伊始,叶均盛就把宣传老区作为老促会开展工作、发挥作用的首要任务。10年来,要求老促会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在挖掘老区历史、宣传老区功绩、传承老区精神、助力老区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是加大对被中共阳江市委、阳江市人民政府命名为“阳江市党史教育基地”、“阳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时代红色文化讲习所”的“中共广南分委、广南军分委、中共阳春县委、阳春县人民民主政府纪念园”、“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第六团成立旧址”、阳春市重要革命遗址“永生堂”和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春城七星“先农乡党支部旧址”等一批红色遗址的宣传力度,使之成为阳春市乃至周边县(市)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是密切与各新闻媒体联系,积极向《中国老区建设》杂志、《中国老区网》、《源流》杂志和《广东老区网》投稿,多渠道宣传阳春革命老区精神、老区发展、民生事业等方面典型。联合《阳春》报、市广播电视台,先后总结推广合水镇瓦盎村党支部带领群众种果致富,岗美镇黄村村党支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引领村民大力发展蚕桑生产和春湾镇刘屋寨村发展蔬菜生产的经验,借助媒体宣传,树立榜样,推动老区经济发展。

三是组织电影、歌舞团深入老区宣传。近年来,安排资金播放革命电影150多场、传统教育戏曲歌舞30多场。

四是筹集资金到各镇(街道)举办“让阳春人了解阳春”大型图片展览。安排资金将中国共产党阳春地方组织建立、发展和领导阳春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及各个时期涌现出的革命英雄人物和光辉事迹,以丰富的文字和图片整理编印成《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的阳春革命斗争史略展到老区、进校园,让老区人民群众和师生接受党史教育。

五是切实做各种杂志的订阅,筹集资金征订了《中国老区建设》和《源流》杂志,每年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订阅任务。同时,组织做好省、阳江市老促会《讴歌老区征文和书画摄影创作》和《讲好老区的扶贫故事》演讲比赛等活动,并取得较好成绩。

建言献策,力促红色遗址修建

叶均盛深知革命遗址是宝贵财富,是不可再生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保护和开发利用好革命遗址,无论是对继承和弘扬红色传统、红色基因,培育和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还是对建设和巩固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阳春市作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保护、利用好革命遗址是我们应有的责任。

叶均盛通过查阅资料,组织市老促会、党史、民政、文物、史志、住建和各镇(街道)等相关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通过实地查看、走访老村民等方式认真开展对革命遗址的普查工作,对全市范围内新民主革命时期党的重要机构旧址,重要党史人物的故居、活动地,重要事件、战役战斗遗址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兴建的各类纪念馆(园)等纪念设施进行了全面排查,彻底摸清了全市红色遗产的“家底”。经调查摸底,全市有红色革命遗(旧)址43处。

在叶均盛的重视下,阳春市近年来在革命遗(旧)址保护和开发利用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如建立“东湖革命烈士纪念碑”,维修“永生堂”、潭水“县委旧址”、春城七星“先农乡党支部旧址”等,在教育人民和加深对青少年一代的思想教育上取得了很好成效。2014年向市委提出了《关于解决革命遗址建设问题的建议》,得到了市委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2017年筹集270多万元在春城街道蟠龙村新建了“中共广南分委、广南军分委、中共阳春县委、阳春县人民民主政府纪念园”,筹集27万元在春城街道七星村重新修建了“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第六团旧址”,筹集70多万元在河口镇重新修建了“河口革命烈士纪念碑”及附属设施。在这些工程建设中,叶均盛不辞劳苦,经常到现场指导,使工程按时按质完成。这些修复和重建的遗(旧)址都被中共阳江市委、阳江市人民政府命名为“阳江市党史教育基地”和“阳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去年,叶均盛为写好《阳春革命老区发展史》,挖掘更多红色革命故事,多次组织市老促会、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民政局等有关单位开展调查,先后到曾参加著名的河南上蔡战役、“八一”南昌起义和在朱德军长统率南下三河坝战役的河朗镇社塘村林丛郁故居,挖掘整理了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8年9月在广州红花岗英勇就义的陈必灿烈士等一批人物故事和红色遗址。

特别是对阳春市开展武装斗争最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被人们称为广南地区“小延安”的蟠龙村红色革命遗址进行调研,深入当地村寨通过实地查看、走访老村民等方式,进一步明确了“广南分委、广南军分委”、“中共阳春县委”和“阳春县人民民主政府”成立遗址详细情况。向市委提交了《关于加强阳春市蟠龙革命老区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和修复利用的调查报告》,建议市委市政府加快规划立项,优先抢救和修复“广南分委、广南军分委成立旧址”、“中共阳春县委成立遗址”和“阳春县人民民主政府成立遗址”,得到了市领导的高度重视。

尽心尽力,乐为老区办实事

叶均盛对老区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深知老区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没有老区人民作出的牺牲和贡献,就不可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就不会有今天的社会主义事业。我们绝不能忘记历史,绝不能忘记老区人民,绝不能忘记老区的建设。解决老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老区人民生活水平是他的心愿。10年来,争取上级支持310多万元,向市政府报告拨款610多万元,向有关单位筹集137万元,这些资金全部用在老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老区学校、老区水利等方面。帮助老区修建硬底化村道154公里,桥梁18座,饮水工程6宗,受益群众10万多人。

春湾镇幸福村南垌老区共有7条自然村1000多人,距村委会4.3公里。行路难、用电难、入学难、饮水难等问题一直困扰着老区人民。为解决这些问题,叶均盛亲自向市领导汇报,得到市领导高度重视,组织有关部门到现场召开办公会,决定由公路交通部门出资修建4.3公里水泥路,供电部门出资54.5万元进行电网改造,镇教办安排一名教师到南垌教学点任教,扶贫“双到”工作队帮助解决自来水问题,如今南垌老区村面貌焕然一新。

2009年,永宁镇革命老区遇到台风暴雨袭击,山洪暴发,山体滑坡,道路、用水用电终断,叶均盛带领老促会人员多次深入受灾老区了解灾情,把老区的疾苦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及时联系有关部门,要求在救灾中对老区群众优先,尽快帮助老区受灾群众重建家园,为解决灾区群众困难,及时投入资金19.6万元,对196户受灾老区群众每户发一封慰问信和1000元慰问金。对老区贫困大学生和烈士后裔开展助学。2008年以来先后资助烈士后裔198人,资金40.95万元,帮助他们完成学业。为河口镇困难烈士后裔张业许筹集建房资金15万元,建好了一幢两层115平方米的小楼,从根本上解决了张业许住房问题。

10年来,市老促会在叶均盛的带领下,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市领导和上级老促会的肯定和表彰,2013年至2016年连续4年获得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宣传工作二等奖,2017年荣获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宣传工作一等奖。2013年至2015年荣获广东省老区宣传工作先进集体,2016年至2017年荣获广东省老区宣传工作特别贡献奖。2015年市老促会被阳江市委组织部、阳江市老干部局评为全市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2015年叶均盛被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评为“全国减灾扶贫工作先进个人”、被阳江市评为“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2018年荣获中国老促会和省老促会“革命老区建设特别贡献奖”。

作者:黄国伦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