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始终是人们心中的共鸣点。因为,这关系着孩子的未来,家庭的未来,国家的未来。
高考是衡量一个地方教学水平的检测器。据悉,今年阳春市又有5769人考上了录取线,总上线率达93.59%,其中上本科线2590人,占比42.02%,两项指标都是近5年之最。
有资料显示,2014至2018年,阳春市累计考生是36754人,上线30743人,占考生总人数的83.15%,其中上本科线11824人,占比32.17%,每年的上线率分别是24.34%、27.01%、34.86%、37.25%和42.02%,一直呈阶梯式上升。
高考的最大意义,是在于为考生提供了公平上大学的制度设计。自1977年恢复高考41年来,阳春市已有95561人在高考中考出去了,一代代人的命运被改变了。事实证明,高考不仅凝聚着聪明才智,凸显着拼搏精神,承载着人生梦想,而且还是最公平的竞争平台,仍然是阶层流动上升最主要的通道。因此,人生在成长中只有过了这道坎,才能拥有更广阔的天地。
然而,任何事物都是与时俱进的,高考也不例外。随着“公平+质量”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中的一些缺陷和短板也暴露出来了,比如“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对高考状态越炒越烈……等等。因此,近两年升学率不再排名了,高考状元不再公布了,高考先进典型不再宣传了,甚至连高考的优秀辅导教师也不再表彰了。对高考的热度从沸点降到了零点,似乎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其实高考制度始终是存在的,问题是我们怎样去面对它、顺应它、完善它。在这种情况下,究竟是因噎废食、坐等其变,还是因势利导、积极应对呢?
据媒体披露,高考过后,各地为了提升往后的高考质量,屡出奇招。有的主流媒体和骨干企业联合起来,召开“高考尖子学习经验分享会”,让尖子面对面向未来的考生讲述“勤奋+认真”的高分秘笈;有的剖析高考先进班级,为下一年全面提升高考质量寻找金锁匙;有的通过总结中考低进高出的先进典型,彰显超强的人才培养能力,为培养优质的高考生源树立标杆;有的举办高三教师“充电”班,聘请大学名教授上课,重点分析高考新动态及本人研究的独到心得,为下年高考注入新活力。一些受训的教师说,参加培训后,让他们的备考方面更加清晰了。有的还从参加全国中学生竞赛获奖的辅导老师中挖掘成功经验,为高中办好因教施教特色班提供新功能。
笔者以为,凡此种种,归根到底是在启示我们: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走质量兴教之路,办人民满意教育,千方百计为高考输送更多的“好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