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阳春市以全面提升群众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为重点,以文体活动为载体,大力营造浓厚文化气息和全民健身氛围,不断丰富城乡群众文化体育生活,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全市大力实施民生惠民工程,城乡文化网络逐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年完善,进一步夯实文化发展基础。各镇(街道)都建起了文体广场、综合文化站,全部建有公共电子阅览室和图书室,各行政村(社区)共有文化室338间、农家书屋309家、公共电子阅览室338个,覆盖率达100%。通过新建、改扩建综合文化站和对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的升级改造,进一步完善了公共文化设施,提升了服务水平。市图书馆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评为“二级图书馆”。推进“村村通”向“户户通”延伸,实施有线网络未通达农村地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这一工程涉及全市镇(街道)62条村15182户,受惠人数70000多人。市文化体育广电新闻出版局被评为“广东省县级数字影院全覆盖工程优秀奖”、“广东省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优秀奖”。
结合地方实际和文化传统,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打造文化新亮点。市政协与市文广新局联合主办的“和谐之声”走进基层·心系群众文艺活动已举办了100场演出,节目精采纷呈,深受观众赞誉,被省文化厅评为“广东省特色文化品牌”。文艺创作呈现新亮点,市粤剧团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上演新编古装廉政粤剧《番薯县官》,赢得观众好评和粤剧界同行认可,打响了阳春粤剧文化品牌。该剧荣获广东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戏剧类)优秀作品奖。
近年来全市文艺创作者佳作频出,其中一批作者文学作品获省、市群众文艺创作奖。舞蹈艺术大放异彩,在国内、国际各项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一批书法、摄影作品在全省、全国大赛中获得奖项。开展丰富多彩文化惠民活动,每年放映农村公益电影3700多场,赠送图书33500册,送戏下乡90多场,覆盖全市行政村群众。
全面完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对收集到的11000多件可移动文物进行拍摄、录入及资料整理、汇总。加强文保单位保护与管理,聘请专人负责管理,对崆峒岩古建筑进行抢救性维修,并做好崆峒岩摩崖石刻的拓片工作,完成铜陵牌坊、古桥维修工程并投入使用。造罗寨蓝氏宗祠由省人民政府发文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经国务院批准,独石仔洞穴遗址被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弘艺根雕厂被省文化厅公布为第一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编制出版《广东省阳春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展示文物普查新成果。市博物馆入选全国博物馆名录,被省人社厅、省文化厅授予“广东省文物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全市有各类印刷企业19家,三印企业16家,出版物零售单位82家,艺术表演团体1个。根雕雅石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参与根石文化艺术活动人数达2万多人,形成颇具规模的根艺奇石街2条、100多家店铺,根艺奇石文化城2个,大小家庭藏石(根)馆达100多间。
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根本,全市实现了以群众体育为基础、竞技体育为带动的全面发展转变。通过全力加快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多渠道开展全民健身活动,逐步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促使体育发展成果转化为人民群众的福祉,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市文化体育广电新闻出版局、市中心业余体校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2009—2012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
全民健身场地及设施、活动、组织、服务四大网络逐步完善,全民健身长效机制逐步健全,人民群众体质、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逐步改善。全市建成镇村群众健身工程15个,实现农村群众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合水镇文体广场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全国乡镇体育健身示范工程”。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2平方米以上。创新推动文化与体育结合,建立健全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点,明确文化站配套建有健身广场,配备专(兼)职人员开展工作,提供公共体育服务。逐步将体育管理工作延伸到行政村(社区),全市共聘用文体协管员319人,协助开展日常体育工作。建立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登记、上岗制度,加强对公益性和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扩大培训规模,提升培训质量,为群众提供科学、优质的健身指导服务,全市每万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有15人。
不断提升全市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运动员在比赛中屡创佳绩。近年来,全市运动员在全国赛中获金牌6枚、银牌6枚、铜牌12枚,在省级各项比赛中获金牌20枚、银牌19枚、铜牌26枚。致力发现培养体育人才,选拔输送优秀苗子130多人,其中阳江体校114人,省体校8人,省体工队1人,广州体校、深圳体校4人;到省柔道队进行新队员培训2人,入选国家青年女排1人。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国家级青少年体事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