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才是阳春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主任,今年12月中旬,他在全省“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中,被评为“创争活动标兵个人”,并获得了“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是全省农信系统及阳江市唯一获此殊荣的个人。
杨才不断加强学习,努力争当知识型职工,由原来参加工作时只有高中文凭到目前取得了本科双学历。他坚持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经营管理中去,将知识转化为企业生产力,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阳春市农信联社先后获得了“广东省文明单位”“省巾帼文明示范岗”“省先进职工之家”等多项荣誉称号,他本人也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图为杨才(右)深入农村了解贷款户的生产发展情况。
杨才刻苦钻研金融理论、经营管理等知识,不断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升级”“换代”“扩容”。他先后在广东省委宣传部主办的《政工参考》等刊物上发表了《以创新精神开创农信社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浅析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等10多篇专业论文,多次获得市级优秀论文奖,并先后取得了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和金融学专业本科双学历,获得了高级政工师、经济师职称。在杨才同志的言传身教下,市农信社掀起了“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的高潮。目前,全社拥有技术职称员工占员工总人数的74.3%,拥有大专以上学历员工占员工总人数的82.1%。
过去由于农信社实行的是行政式管理,僵化的人事和分配制度令企业缺乏活力。为构建新的激励机制,杨才认真钻研有关管理方面的知识,并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受到了启发,大力推行经营目标责任制,将经营业绩与员工的工资收入挂钩。同时,推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按照“三公”原则量才录用,并对一般职工根据兴趣、特点安排到不同的岗位,使每位员工都能发挥所长。通过构建新型的激励机制,使全社上下风正、气顺、劲足、心齐,人人都成为业务发展的“推进器”。
由于各种原因,过去市农信社的不良贷款额度偏高,经营效益较差。为探索新的管理路子,提高经营效益,杨才通过走访多家商业银行和农信社进行取经,结合实际,在全社范围内推行“123”信贷风险管理工程,即:1个根本,以建立风险管理文化为根本;2个目标,以降低不良贷款和提高经营效益为目标;3个机制,完善信贷风险内控管理、预警和不良资产处置机制。
在“123”工程的推动下,近年来该社的不良贷款和经营效益出现了“一降一升”。2006年11月底,不良贷款余额比2000年末减少3.33亿元,降幅达到58.6%,不良贷款率比2000年末下降50.3%。同时,经营效益大幅攀升,由过去的亏损社跃升到去年盈余650多万元。
在行社脱钩后的一段时期,市农信社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和信贷员由于担心形成新的不良贷款,出现了“惜贷”“惧贷”的行为,特别是对无抵押、担保的农户信用贷款。针对农信社难放贷和农民难贷款的“两难”困境,杨才经过深入研究分析,发现问题的根本在于信息不对称,信贷员难以掌握借款农户的信息。鉴于这种情况,他在阳江地区率先推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农民经过信用评级后可以凭《贷款证》随用随贷。圭岗镇大河村90多户农民利用《贷款证》借款80多万元发展生产,种植马水桔1200多亩。目前,该村柑桔种植面积达4000多亩,去年实现产值1000多万元,成为全市“柑桔生产第一村”。自推出业务以来,该社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达到3.5亿元,受惠农户23000多户。
在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基础上,杨才进一步明晰思路,提升支农层次,实施抓点带面的“雨伞”式支农方式,即通过信贷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由企业为有关种养农户提供借款担保、资金、技术、产品收购等服务,带动农户发展优质种养项目。如该社近年来大力扶持粤西绿色工业、强力纸厂、大洋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了一大批农民种植南药、毛竹和养殖生猪,撑起了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民增收致富的一片蓝天。自2000年以来,该社累计投放农业贷款13亿多元,重点支持种植马水桔、春砂仁、速生丰产林、蔬菜和养殖生猪、淡水鱼等优质高效农业项目,促进了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为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杨才多次深入到企业进行调研,认真分析企业贷款难的原因,积极寻找解决办法。有针对性地采用账户质押担保、项目资金封闭运行、分期还款等办法以及与担保公司合作放贷的形式,解决部分借款企业无抵押物的问题,设法满足企业的合理资金需求。2000年以来,市农信社累计发放企业贷款1200多户,贷款额达到10亿多元。
除了贷款支持外,杨才还积极带头运用知识帮助农民、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经营效益。去年7月份,他运用农科知识指导春城镇头堡村果农王启成解决了6亩马水桔大量裂果的问题,使其避免了4万多元的损失。杨才还指导市兴利工艺厂积极应诉欧美等国家征收高额反倾销税,从而有效避免了反倾销税的损失,受到老百姓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