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阳春市畜牧水产业克服了年初冻灾等不利因素,加大扶持引导力度,发挥品牌效应,全面落实国家生猪扶持政策,推广普及清洁型养殖模式,推进环境友好型畜牧生产,畜牧业逐渐向总量得当、环境友好的良性发展格局转变。全市上半年畜牧水产业发展迅猛,形势喜人,生产者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上半年,全市生猪饲养量为181.71万头,同比增45.1%;生猪存栏量85.3万头,同比增7.5%,其中母猪存栏16.3万头,同比增85%;生猪上市量95.6万头,同比增41.5%。其中猪苗上市43.5万头,同比增99.5%,肉猪上市52.2万头,同比增122.7%,猪肉产量39147.1吨,同比增122.7%。家禽饲养量932.7万只,同比增2.4%,家禽存栏量328.9万只,同比增3.3%,出栏禽603.8万只,同比增2%。全市淡水养殖面积8.9万亩,渔业总产值10124万元,同比增长1%;人工孵化鱼苗860多亿尾,同比增长14.7%。全市上半年畜牧水产业主要抓好如下工作。
一、以加快规模化、标准化、清洁型养殖建设为重点,转变畜牧水产业养殖方式。养猪业规模化生产不断发展,规模养殖场快速增加,农村散户逐渐减少。种养结合、资源再生型养殖模式不断完善,农村散养利用沼气建设发展“猪沼果”等模式。这些综合养殖模式使养殖业对环境污染的压力大为减轻,还为种植业提供大量有机肥料,改善土壤,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现在全市沼气使用户1.5万户,可大量消化养猪粪肥,按每户年均消耗能源费用1200元计算,养猪产生的沼气可节约农村能源1800万元。随着养猪业发展迅猛,养殖者都获得了可观的利润。
二、充分发挥全市养猪业的优良传统,大力扩充养猪产业规模。2005年下半年以来,阳春市生猪生产经历周期性发展谷底后,大部分猪场进行技术改造、良种更新、设备设施更新和提升管理水平,以更新的姿态、更高的生产水平迎接去年的周期性发展高峰,由于养猪业有完善的动物防疫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还有品牌发展和产业化生产等良好基础以及发达的配套产业,使全市养猪业能发挥区域优势。去年下半年以来,生猪价格持续攀升,而阳春市生猪饲养量也快速增加,6月底母猪存栏同比增加85%,生猪上市量同比增加41.5%。在今年3月饲养一头经产瘦肉型母猪,销售一窝仔猪纯利达5000元。饲养一头肉猪,毛利也有300多元。从事养猪业者,无论是养殖者、饲料销售、兽药、中介服务,都得到丰厚回报。全市养猪业也在这一轮发展中扩充了产业规模,增强了实力,优化了结构,为下一轮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提高组织化程度,推进产业化经营。去年国家颁布实施《农民合作社法》以来,阳春市积极引导成立畜牧水产业专业合作组织,目前,岗美养猪农民合作社和潭水鱼苗合作社已开始着手建设,通过合作社建设大力创造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行统一生产,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等,进一步整合资源,拓宽市场,增加系统的整体效益。
四、积极贯彻国家扶持生猪生产的政策。今年以来,阳春市以生猪良种繁育改良中心为平台,大力推广生猪人工授精技术,品种改良效果显著。积极开展能繁母猪保险工作,畜牧局和中国人保公司密切配合,认真贯彻落实阳春市能繁母猪保险实施方案,全市目前已落实能繁母猪保险16.3万头。
五、打造山区特色水产品牌,推动渔业稳健持续发展。积极推广无公害养鱼、多品种混养等节支增效的养殖技术模式,全面实行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制度,做好渔业规划,加快实施养殖证制度。大力发展特色渔业,调整产业结构,培植地方品牌,积极发展名特优水产品养殖。继续扶持鱼苗人工繁殖生产、罗非鱼无公害养殖与圭岗镇氹仔流水养鱼等,使全市渔业生产持续、健康发展。年初全市遇到几十年一遇的冻灾,阳春市及时采取各种措施进行抗灾救灾复产工作,灾情发生后,及时采取各种措施进行抗灾救灾复产工作,尽量把受灾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尤其是鱼苗生产不但没有减产,反而比去年增长了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