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东平镇北边村的小广场上,搭起了一个简易的舞台,村民们自编自导的20多个节目逐一登台亮相,揭开了该村邻里节的序幕。记者了解到,2005年,该村成立了村民互助协会,先后筹资为该村安装路灯、铺水泥路,还经常筹集善款帮助村里有困难的群众和贫困家庭,村民之间团结互助蔚然成风。
北边村居住着200多户人家,人口2800人。随着经济的发展,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外出谋生,留守在家的一班热心人为了让在外工作的村民无后顾之忧,于是成立了互助协会。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和贫困家庭,成为协会关爱的对象。
近日,记者在该村看到,协会办公场所的一楼改装成一个课室,在这里上课的都是村里4至6岁的留守儿童。该村互助协会副会长吴潘介绍,村里有不少人到了深圳、广州等地打工或出海打渔,他们的小孩大都由老人照顾。为了让这些留守儿童有个学习的地方,该村成立留守儿童学习班,由协会的干部义务当老师。
村里有位80多岁的孤寡老人名叫欧老,以捡破烂为生,平时生活就靠村民们合力接济。他住的房子很破旧,每逢下雨都会漏雨,村民自发筹集资金,为他建了一个新房子。每逢节日,协会干部还和村民一道,带上生活日用品去慰问他。像这样村民互助的例子还有很多。8岁的小杰和姐姐是孤儿,父母四年前双双去世后,与65岁的奶奶相依为命。平日里,村民主动关心小杰两姐弟的生活近况,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
83岁的容婆婆告诉记者,她的儿子常年出海打鱼,大部分时间只有她一个人在家,平日里受村民照顾较多,生病了也有人带她去看医生。
北边村村民依托互助协会,积极办好各项民生大事,例如开展巷道卫生整治、安装路灯、村道硬底化等,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北边村由于不属于镇区主街道,多条巷道一直未安装路灯,一到晚上,巷道漆黑一片,严重影响了居民的出行和生活,并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为了解决这个困扰村民多年的问题,协会发动本村经济收入较高的老板捐资搞好路灯建设。经过动员,村中的一位老板个人捐款5000多元,买来电灯、电线,为该村8条巷道安装了路灯。
山后园街是该村群众出村的一条必经之路,由于年久失修,路面损毁严重,路面坑洼不平。虽然镇政府有建设资金对该路面进行修补,但因大车碾压,道路还是频频遭毁坏,给群众出行带来不便。于是,协会又动员村民、外出工作的乡贤为家乡建设出力,并在镇政府等多方支持下,对山后园街路面进行全面改造,实施水泥硬底化建设,困扰村民多年的行路难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北边村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栏、文化娱乐活动室,开展科技文化、卫生进社区等活动,引导村民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了促进村民之间多交流互动,形成团结友善的氛围,该村还自发地组织为地震灾区募捐、邻里节晚会、“饮巷酒”等活动。
近日,该村在村广场上举办了一场邻里节暨互助协会成立九周年文艺晚会。当晚的节目全部由村民自编自演,从本村和邻村赶来观看的人潮,将舞台围得水泄不通。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北边村时不时都会组织一场场文艺晚会,既活跃了村民的业余生活,又可展现出北边村人团结奋发的精神风貌。
在北边村,每年5月都会举行一次“饮巷酒”,全体村民在巷头摆上几十桌,男女老少欢聚一堂,在举杯祝福之余加深感情,增进友谊。“饮巷酒”活动不仅家家户户都参加,就连在外居住的乡亲也会赶回来赴宴,成了村里的一个传统活动。
“北边村虽然没有特别突出的成绩,但村民团结互助、邻里和睦相处、尊老爱幼的新风气却随处可见。”吴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