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阳江库 > 阳东区库 > 东平镇库 > 新闻报道

东平北边村社区成立互助协会探索自治管理新模式——邻里之间互帮互助蔚然成风

2015-01-25 10:15:33 来源:阳江日报

  1月16日清晨,阳光明媚。阳东东平镇北边村社区互助协会副会长吴潘早早地吃过早餐,便来到协会的办公场所“值班”。每天早餐过后,都会有一帮老人来互助协会聊天、打牌娱乐。也许是来得太早,见还没有人来,吴潘便拿起扫帚打扫起来,想给老人们营造一个干净、舒适的娱乐环境。

  2005年,北边村在阳东社工委的鼓励和指导下,率先转变管理模式,通过成立社区互助协会,实现社区居民自主管理社区事务、化解社会矛盾。10年来,协会筹资为该村安装路灯、铺水泥路,还启动关爱老人、关爱留守儿童等项目,为社区有困难的群众送去温暖,居民互帮互助蔚然成风,北边村社区因此两度获市“文明社区”称号。

  替外出村民孝亲抚幼

  “‘值班’不止是为了帮这些来打牌聊天的老人开开门,最重要的是通过他们了解一些行动、通讯不便的老人的需求。”吴潘告诉记者,近年来,村里的年轻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剩下老人和小孩留守,他和村里一批热心肠的居民自发成立了社区互助协会,帮助照顾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

  吴潘介绍,北边村70岁以上的老人30多人,其中不少是孤寡老人。为了照顾老人的饮食起居,协会17个理事每人负责照顾2-3个老人,给他们购买日常用品、柴米油盐、护送去医院看病等。2010年,83岁的老人范莲身患尿毒症,需要去阳东县人民医院长时间做血液透析。老人的儿子在外打工谋生,偶尔才得空回来探病,老人因此无人照看。吴潘了解到实情后,主动承担起照看范莲的责任,每周护送老人在东平和县城之间往返两次,一直坚持了两年多,直到老人去世。“一个老人家,无依无靠,还生着病,我们年轻人能帮一点是一点。”吴潘说。

  “山石田土,日月水火……”记者和吴潘畅谈时,朗朗读书声从村里的一条巷道传来,正当记者还以为是附近小学开始上课时,吴潘指着声音传来的方向说:“瞧!我们的孩子们又开始上课了。”

  出于好奇,记者顺着朗读声,在一间约20平方米的民房找到了上课的孩子们,看到一群四五岁的小朋友正在老师的指导下习字。“这些都是还未正式上学的留守儿童,为了让外出打工的家长们后顾无忧,我们办学堂一方面教给他们知识,另一方面又帮忙照看他们的安全。”老师蔡统娇介绍,她是一名退休教师,自协会办学堂起便和这群孩子待在一起,早已经把他们看成自己的孙子孙女。

  小协会为村民办大事

  走在北边村的巷道中,记者发现8条大大小小的巷道都已经铺上了平坦的水泥路,在宽敞一点的巷道,一些村民还架起桌子,喝茶、下棋,路边每隔几十米便有一盏路灯。“别看协会就十多个理事,处理村里的事情时可是起了大作用的。”吴潘指着一条巷道说,这些路灯、水泥路等基础设施都是协会帮忙建起来的。

  原来,北边村的巷道由于不属于镇区主街道,2005年以前,一直未能安装路灯,一到晚上,巷道漆黑一片,严重影响了居民的出行和生活,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为了解决这个困扰村民多年的问题,成立不久的协会就急村民所急,发动本村一些经商的老板捐资建设。经过几番努力,村里8条巷道全部安装上了路灯。

  路灯亮起来了,行路难问题又摆上协会日程。山后园街是北边村居民出行的一条必经之路,由于年久失修,路面损毁严重,群众出行极为不便。协会一边向镇委镇政府反映情况,一边动员一些经济宽裕的村民捐资。最终一位村民出资十多万元,加上镇政府的支持,山后园街路面得到全面改造,实施了硬底化。“村里有事,协会都会组织大家一起商量,一起解决。”协会会长黄周法告诉记者,多年来,北边村已经形成了大家互帮互助的和谐气氛。

  街坊互动收获邻里情

  在北边村社区互助协会的办公场所内的墙壁上,张贴着各种照片、证书、画报,有重阳节留影、社区周年庆的留影、市文明社区荣誉证书等等。“这是我们的文化墙,记载着我们这些年的点点滴滴。”吴潘说,和谐气氛是需要培养的,北边村社区互助协会每年都要组织村民举行4到5次文娱类活动,增进邻里感情,丰富社区文化。

  北边村有属于自己的邻里节,每年5月3日,协会都会组织群众开展社区“饮酒巷”活动,家家户户都参加,同时还召回外出的乡亲,在巷道摆上几十桌,男女老少欢聚一堂,共同举杯,增进乡里乡亲的感情。除邻里节外,协会还会选择春节、国庆节、重阳节等节日,在社区广场举办文艺晚会,节目都是村民自导自演,活跃社区的文化生活。

  此外,协会还充分利用宣传栏、文化娱乐活动室等,开展有关科技文化、法律、卫生等活动,加强村民的思想道德建设。为了倡导村民文明礼貌、男女平等、尊老爱幼、礼让宽容的文明风尚,协会每年还在全村开展“文明家庭”、“好婆媳”、“好父母亲”等评选活动。


作者:吴翠翠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