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东平渔港。
灯火灿烂的东平之夜。
26%,这是阳东区东平镇今年前8个月财政收入的同比增幅,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宏观背景下,这更是东平强势崛起的注脚。
如此迅猛的发展,动力仅仅是核电项目的落户吗?
走进东平,紧扣“能源大镇、渔农重镇、旅游强镇、宜居名镇、生态美镇”的定位,五项建设扎实推进的画卷火热地呈现在眼前——东平已经在五大引擎的牵引下,驶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1
能源大镇建设
以服务促招商 做大做长清洁能源链
历史的东平,因渔业而生,今天的东平,因核电而兴。东平镇委书记梁小昌说,东平人不会忘记核电带来的好处,但也不能满足于吃“核电饭”。
正是基于这一理念,东平狠抓核电项目的服务工作,让阳江核电站与周边关系日益融洽。中核凯利公司感受到东平服务大项目的诚意与力度,把投资2.3亿元的后勤服务基地落户镇区东侧的允泊湾,并在去年创造了一期项目当年立项、当年建成的奇迹,目前,二期工程又按预期向前推进。
该基地的落户,将给东平带来可观的效益:数十家核电维护检修企业的3000多员工将在此长驻,成为拉动当地消费的生力军;检修业务将每年带来地方税收过千万……
今年3月底,华能阳江风电三期建成,累计99台风电机组全面投产,标志着东平清洁能源产业多样化取得新成果。与此同时,海上风电、浪能发电等其他清洁能源项目也稳步推进。多种发电项目的引进建设,让东平清洁能源产业的链条更长。
2
渔业重镇建设
坚定转型之路 收获产业升级硕果
随着浅海资源的衰竭,如何摆脱渔业困境?成为沿海乡镇的一张考卷。东平以坚定的转型作答,收获了产业升级的高分。
走向深海,是第一道答案。短短几年,该镇钢壳渔船发展到200艘,总马力逾1万匹,西沙、南沙都有了东平的远洋捕捞船。以海纳深水网箱项目为标志,东平渔业养殖在全市率先迈出走向深海的步伐。
完善设施,是第二道答案。以建设阳江第二个国家级中心渔港为契机,掀起渔港改扩建热潮,继完成第一期建设后,二期工程前期工作正扎实开展。不远的将来,东平渔港将成为一个集渔船避风、补给休整、水产加工流通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心渔港。
发展深加工,是第三道答案。通过引进阳东海惠、十八子海产等企业前来投资办厂,东平渔业产值跳跃式增长10多亿元,增加社会就业3000多个。东平渔业焕发前所未有的新活力。
发展休闲渔业,是第四道答案。企业凭资本与管理牵头,渔民以渔船参股分红,以劳动领取报酬,数千渔民从中获得双份收益。
3
旅游强镇建设
凭优势抓特色 打造阳江滨海旅游增长极
东平滨海旅游,如果仅凭沙滩、海鲜,东有上下川岛,西有海陵和沙扒,并无优势可言。然而,凭借接近珠三角的区位优势,渔家文化、佛教文化、新能源科普文化集聚的资源多样性优势,东平完全具备成为阳江滨海旅游增长极的条件。
有条件更有行动,东平走上了特色化、差异化的旅游发展之路。
在精心打造景区景点的同时,该镇对连接各景区景点的道路进行硬化、绿化、亮化,完善指路牌、增加停车场,就连旧镇区的背街小巷道都分批进行沥清化改造,旅游硬件是日臻完善。
硬件是基础,软环境才是核心竞争力。东平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狠抓旅游服务规范,做到同业监督常态化,服务定价公开化,建设包容开放的文明东平,吸引回头客。
好酒也怕巷子深。东平联合摄影协会、海钓协会、探险协会打造特色旅游产品,举办摄影比赛、海钓比赛、莲藕节、开渔节、泼水节等丰富的节庆活动,协会、影友、钓友、游客都成了义务宣传员,东平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节节攀升,东平旅游的淡旺季界限渐渐模糊。东平镇自取得“广东省海钓基地”称号后,每天都有300—5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海钓高手到东平垂钓,海钓在东平已经形成一大产业。
天道酬勤,有行动也有效果,阳江滨海旅游增长极在东平已是呼之欲出:全镇今年1—9月累计游客接待量达108万人次,其中过夜游客占63%,同比分别增长21%和18%。
4
宜居名镇建设
抓规划建设管理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背山面海的地形地貌,让东平旧镇区发展空间受限。为此,东平从规划、建设、管理上下功夫,承接不断集聚而来的人口,在新型城镇化道路上阔步前行。
规划是城镇发展的龙头,也是宜居名镇建设的源头。东平镇邀请广东省和珠海市、深圳市规划设计院的专家团队,多角度开展前瞻性研究,形成近期实施与远景控制相结合的城镇规划。据此,东平确立了“沿河靠海、中心提升、两翼齐飞”的城镇发展战略。
近年来,东平镇不观望、不等待,抓住市、区的政策、资金向中心镇倾斜的机遇,特别是今年,更踊跃参与新型城镇化“2511”试点镇的全省公开“PK”,在城镇建设上动作频频,成效初显。穿行东平镇区,你会看到,在定位服务核电的东翼允伯湾新区,幢幢高楼比肩而立,在主打旅游配套的西翼珍珠湾新区,星级酒店等建筑正拔地而起,在海莭河“一河两岸”城镇带,民居、商场、楼盘错落有致。
三分建设七分管。东平引进了无噪音的电瓶垃圾车,购置了一大批垃圾桶,组建了全天候值班的保洁与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同时,还委托六个互助协会分片管理社区事务,促进居民邻里守望相助、和谐相处。在这里游客和居民都享受到舒适有序的环境。
5
生态美镇建设
提升发展定位 守住碧水蓝天
伴随着大开发、大建设的展开,东平成了一片火热的工地。但是,作为承受台风暴雨考验的沿海镇,以及人口规模和镇区面积迅速扩张的新兴镇,坚决防止海风刮起扬尘,暴雨冲刷泥土,废水污染河流,成为东平一项重要迫切的任务。
去年底,东平镇在坚持“能源大镇、渔业重镇、旅游强镇、宜居名镇”的定位基础上,及时拓展性提出了生态美镇的目标,对全镇发展定位进行了科学地完善提升。
为保护环境,东平加快了东平污水处理厂的建设速度,预计年底可投入使用,届时,东平镇区90%的生产生活废水都将集中处理、达标排放。
为美化环境,东平把村庄绿化、美化和村场环境整治,作为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统一规划,一并建设,一起管理。
展望未来,东平还将保护全市面积最大的红树林,在寿长河入海口规划建设6000亩的红树林公园。
梁小昌表示,发展的压力再大,任务再艰巨,都必须突出生态环境的建设保护,为东平人民和热爱东平的游客们,守住阳光、沙滩、碧水、蓝天。
东平颜值标识
全国重点镇、全国绿化先进镇、全国群众体育活动先进镇、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镇、
广东省中心镇、广东省旅游特色镇、广东省海洋捕捞专业镇、广东省文明镇、广东省村镇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广东省东平海钓基地、广东摄影创作基地、广东省法治文化建设示范镇、广东省综合改革示范点
阳江市文明镇、阳江市“渔歌之乡”、阳江书画院(东平)创作基地。
■记者手记:
实现大发展还是靠“实干”
在记者印象里,有大项目落户的地方并非全都如愿实现了大发展。然而,东平却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抓住大项目落户机遇,实现大发展的生动案例。因此,东平便值得我们去琢磨,去推广。
记者琢磨出来的结论就是一个字:“干”,东平的大发展建立在干部率领群众实干的基础上。
实干就要良好作风。近年来,东平镇班子成员带头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带头改进作风、文风、会风,带头清理办公用房,以身示范、树立标杆。在驻点普遍直接联系群众工作中,驻点干部坚持生病必访、纠纷必访、回乡必访、节日必访和喜事必访等“五个必访”,做到无遗漏、无盲区。扎实的干部作风融洽了干群关系,减小了各项工作阻力。
实干就要明确责任。东平把各项工作全部量化成项目,按照“一个项目、一名镇领导、一个工作团队、一个部门牵头、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细化工作目标任务,严格考核。对重点项目实行一月一调度,半年一小结,年终一总结评比,并纳入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实干就要顺应民意。东平每年都会承诺办理十件民生实事,以增强群众的获得感,确保群众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十件民生实事的清单,不是由镇领导摸脑袋、拍胸脯在办公室里确定,而是广泛听取党代表、人大代表的意见,反复进行现场调研和会议磋商来确定,从而确保件件实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
实干还要勇于创新。实干不是蛮干,新思路、新方法能够为实干插上效果倍增的翅膀。在发展旅游上,海钓比赛便是思路创新的成功典范,海钓不仅锁定了一批回头客,兴起了一大特色产业,还获得了一个旅游宣传营销的新途径,还有摄影比赛、汽车营地建设,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社会管理上,东平同样善于借助社会力量,譬如,六大互助协会对社区治理关注就做到了无缝衔接,旅游商家同业商会的行业自律,就有效地规范了行业秩序。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有理由期待,东平这颗明珠,将在南海之滨闪耀更加亮丽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