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国家级中心渔港全貌。
百亩油菜花海。
东平镇区全貌。
五载春秋转瞬即逝,回首过去的这一个五年,东平镇紧扣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会议精神,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各项改革举措掷地有声,发展成效可圈可点,经济社会发展迎来了新一轮大发展。
这五年,是东平社会经济发展最快的五年,也是东平镇区变化最大的五年。东平镇紧扣“能源大镇、渔农重镇、旅游强镇、宜居名镇、生态美镇”发展定位,精心描绘自己蓝图,新能源产业、海洋产业、现代渔农业、滨海旅游业和社会民生事业等各个领域取得了傲骄的新成就。
创新发展思路 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十二五”期间,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深入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加快。面对新形势,东平镇立足自身的资源优势,在上一个五年发展基础上,突出绿色生态发展,首次提出“能源大镇”、“宜居名镇”、“生态美镇”概念,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更高的层面,发展战略也从2010年“工业强镇、渔农稳镇、商旅旺镇、科教兴镇、环境立镇”的发展战略,优化调整为“能源大镇、渔农重镇、旅游强镇、宜居名镇、生态美镇”发展战略。
五年来,东平大力发展核电、风电等新能源。“十二五”期间,核电各项机组建设按计划推进,其中1、2号机组已商业运行,3号机组也已经成功并网发电;中核凯利后勤服务基地一期也已经交付使用,成功实现一年投产交付使用的目标,二期项目正加快建设;华能风电三期大龙顶风电场项目正式投产。
同时,坚持开放包容理念,先后引进了阳江十八子海产品加工、飞龙寺、海纳深海网箱养殖等十余个项目,引进中山青旅经营管理珍珠湾海水浴场等旅游业。重点项目方面,飞龙寺一期圆通宝殿工程顺利建成,二期工程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污水处理厂等项目按计划顺利推进。多个重点项目强势推进,为东平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蓄力。另外,东平借助优越的交通优势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编制完成2011-2020年,10年旅游强镇发展规划,以滨海旅游为主的生态产业顺势崛起。
五年来,东平不断结合自身实际,利用特色渔家文化、佛教文化、新能源科普文化集聚的资源多样性优势,走上了特色化、差异化的旅游发展之路。“十二五”期间,东平创新旅游发展思路,加快推进旅游强镇建设。以“五项”建设活动为抓手,以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将乡村生态游和滨海旅游相结合,对连接各景区景点的道路进行硬化、绿化、亮化,并完善指路牌、增加停车场等旅游基础设施,创新打造鸳鸯石公园、油菜花基地、莲藕种植基地、生态绿道及汽车营地。同时加大海钓产业开发力度,自取得“广东省海钓基地”称号后,每天都有300—5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海钓高手到东平垂钓,海钓产业已成为东平一大特色产业,并带动休闲渔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东平旅游的淡旺季界限渐渐模糊。东平镇还通过联合摄影协会、海钓协会、探险协会打造特色旅游产品,举办摄影比赛、海钓比赛、莲藕节、开渔节、泼水节、湿身节等丰富的节庆活动,推广宣传东平旅游,东平的知名度、美誉度逐年提高,“渔家风情、浪漫小镇”旅游品牌进一步打响。
数据往往是最有力的证明,十二五期间,东平镇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呈现快速增长。预计2015年全镇实现工农(渔)总产值76亿元,比2010年翻两番,年均增长36.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78亿元,比2010年翻三番,年均增长53.53%;固定资产投资23.25亿元,比2010年翻两番,年均增长27.94%;完成公共财政收入7200万元,比2010年翻两番,年均增长34.4%;游客接待量达125万人次,比2010年翻两番,年均增长33.09%。
深化改革措施 中心镇建设稳步推进
东平背山面海,可用的地域并不充裕,在中心镇改革发展过程中,东平镇站在全局的高度,不断深化改革,在扩容提质和管理上做文章。
“十二五”以来,东平镇坚持全镇规划一盘棋,按照“沿河靠海、东拓西扩、中心提升、两翼起飞”的整体思路,开发建设允泊湾、珍珠湾东西两翼新区,把允泊湾建设成为渔业和核电后勤服务基地以及游艇制造基地。同时盘活珍珠湾原有土地,把珍珠湾建成为集滨海旅游和佛教文化观光于一体的配套完善的旅游娱乐综合区;加快推进五谷围餐饮广场和五谷围宜居新区的建设。通过允泊湾、珍珠湾、五谷围三大新区和海蓢“一河两岸”城镇带建设,五年来城镇面积拓展2平方公里,新增积聚人口2.5万人。坚持以民为主,统筹编制城镇规划,对镇区总体规划、产业规划、详细性控制规划进行重新修编,完善城镇规划和升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区规划体系。所有主干道完成绿化改造,新种绿化树8500多株,安装路灯4000余盏;全镇新建了房屋580多间,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引导更多民间资本和企业投入到东平中心镇建设中。
对旧镇区——渔港区进行改造升级。通过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镇区亮化工程,推动鸳鸯路观海大道的美化、绿化、亮化,先后完成海蓢新桥至中心渔港滨海大道、中心渔港道路、珍珠湾旅游大道、旧正街至白沙头大道改造,实现旧镇区主干道改造升级。
“三分建七分管”,中心镇建设过程中,东平改革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先后建成公共服务中心、农村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和成立综合行政执法分局。积极落实简政放权工作,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便民服务进一步增强。进一步理顺站所关系和职能,在有条件的村推行政经分离,现已有8个村完成了政经分离工作。积极推进便民服务和村民议事厅建设,良洞村成立全市首家村级便民服务代办点和全市首个村民议事厅,全镇实现村级代办点服务全覆盖。建立三级交易平台,有效推动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交易透明化、规范化。“三资”管理作用不断增强。
共享发展成果 社会民生事业全面进步
“十二五”是东平经济腾飞的五年,离不开东平人民每个人的努力付出,随着经济指标的不断提升,社会民生等各方面事业也不断进步。
去年,阳东区被确定为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区,规划东平镇的良洞村、双门村、北政四村、北环墩村、杨屋村和大澳渔村等6条村打造成有岭南文化特点、有乡村特色和基本统一风格风貌的特色名村,并辐射带动周边33个辐射村共同建设发展。为了加快推进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的各项工作,东平镇成立专门的机构,明确职责分工,指导和督促各村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并发动乡贤、村民积极参与村中建设,山海渔韵的岭南新农村面貌已初步形成。
同时,在市、区、镇各级的努力下,扶贫“双到”工作成效显著。沙坪、大湴扶贫村已全面实现脱贫目标,北环扶贫工作也在扎实推进;教育创强工作通过省检查验收;卫生计生工作稳步推进,有效杜绝违法生育现象,每年及早筹划防控登革热工作,在全市率先进行灭蚊大行动,有效防止了登革热的滋生和传播途径;文化体育事业也加快发展,完成北环村文体广场和海蓢村文化广场建设,建设良洞、双安、莲北、北环、允泊村文化室6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社会养老保险征缴扩面等民生事业不断加强,为全镇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安全稳定是确保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五年来,东平镇不断加强对火灾隐患重点地区整治工作,并顺利通过市政府验收,购置一辆消防车及一批消防器材,设立一支专职消防队伍;积极维护社会稳定,畅通群众诉求渠道,信访稳定工作形势平稳,每年实现赴省进京信访零上访。
坚持依法治镇 社会经济稳定和谐发展
东平镇始终把依法治镇工作列为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并将它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列入经常性、长期性工作,确保社会经济稳定和谐发展。
该镇通过成立依法治镇工作领导小组,逐级落实领导责任制,根据工作需要及时调整和充实人员,镇委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班子成员协作配合,形成全镇上下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各村民小组配备一名“法制宣传员”,形成“镇—村(站所)—组”合力推进的格局。同时,镇领导班子成员模范遵守宪法法律,自觉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依法办事。
依法治镇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考虑到方方面面。东平镇制定完善全镇依法治镇责任制实施方案,明确单位“一把手”负总责,落实依法治镇目标责任制和年度考核制,确保依法治镇有力推进。综治办、司法所、计生办、社会事务办、派出所、国土所等部门各司其职,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方式,深入开展各层面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如定做各种固定或流动宣传展牌,填补学法的视觉空间。通过抓制度建设,完善依法治镇制度保障,强化宣传教育,开展全民“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活动,营造依法治镇良好社会氛围,特别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青少年法制教育。
乱则依法而治,不乱则依法而行。东平镇一直坚持这一理念治镇,注重学用结合,逐步推进依法治理,为发展经济和各项事业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据了解,近年来,东平镇的民间纠纷基本上解决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做到“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加大社会治安秩序整治力度,以镇联防巡逻为主,以村联防巡逻联手,维护全镇的社会稳定。同时,积极开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专项斗争,有力地震慑了违法犯罪势力。在民事纠纷调解中,未出现一起“民转刑”案件。对群体性非访、闹访事件,依法依规果断处置。全镇社会稳定,人民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
严抓党建工作 打造一支干劲十足的队伍
如果将东平经济比作一列呼啸的火车,那党员干部就是领跑的车头。党建工作抓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一支队伍强不强。
“十二五”期间,东平镇推进“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全镇“两新”组织党支部达到13个。加大培训,提升党员干部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培养了5名镇班子后备干部和20名村级书记后备干部。
全面整治“四风”问题。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干部驻点普遍直接联系群众活动 、“效能提升年” 和“工作落实年”活动,严格执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 机关作风明显改善。坚持群众路线,制定党员干部联系基层制度,党员干部服务意识、依法行政能力和办事效率有效增强。整顿软弱涣散,抓好后进村的转化升级整顿工作整改方案,实行一村一策和领导带学,组织党员参观学习,激发干部活力。
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推进。建造廉洁文化长廊,在“一河两岸”安装刻有廉政警句的石凳,在鸳鸯路建有特色的船木廉政文化牌匾以及廉政石刻等,营造了浓厚的廉洁文化氛围,促进了全镇风清气正。
通过严抓党建,东平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解决。据统计,仅2015年收集到意见、建议就有1240条之多,解决群众实际困难800多个,东平社会更加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