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阳江库 > 阳西县库 > 大事记

富饶美丽的鸡乸㙟

2020-07-02 来源:阳西县融媒体中心

众所周知,数年来,随着近海资源日益衰退,各地渔业难以为生,纷纷转产转业。而鸡乸㙟村渔业产值却是节节攀升,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不少人说, 鸡乸㙟村是广东最富裕的渔村。这是真的吗?带着种种美丽的憧憬,我们一行 6 人自驾小车从阳西县城出发去游鸡乸㙟村。

这天,风和日丽。我们悠悠地行驶在一条宽阔的硬底化村道上。我知道,在我们的期待中,还有太多不可预见的美丽在等待着我们……

我们的车缓缓地驶进了鸡乸㙟村码头,一下车,我们就望见了碧波荡漾的内海,眼前的视野骤然开阔。和我们一起同去的刘裔清老师是位诗人、学者,他知识渊博,并且对鸡乸㙟村的地理环境十分熟悉,曾多次对鸡乸㙟村寻根问祖,今天他为我们做导游。

观远处,西面的群山连绵起伏,像一条卧龙,刘裔清老师说这山自古以来叫龙头山,与虎头山遥遥相望,两山像守卫在河口的卫士。他指着西边的河涌说, 那是塘口河的出口处,那里有个地方叫青草渡,向东望,海水悠悠地向东流去。他指着东边不远处的两座山说,左边那座酷似狮子的山叫狮子岭,右边酷似鸡乸的山叫鸡乸山,鸡乸山的鸡头正对着龙头山,龙头山是鸡乸山的印台,因此,鸡乸山的风水很好,他的刘姓祖先就葬在鸡乸山的山顶上。听他这样说,大家都要去鸡乸山走走,想看看鸡乸㙟村这么富裕是否与鸡乸山的风水有关。

一条几何直角形的堤坝通往鸡乸山,目光所及的是满眼青翠。远远观望鸡乸山是座绿色环保的青山,堤坝右边是鱼塘。刘老师说这里的咸淡水鱼最为美味。


堤坝左边是鸡乸㙟(即河涌),长满生机勃勃的红树林,一望无边的红树林成了虾蟹们居住的乐园。堤坝上,两边种着开满银花的牛牯柳树。刘老师说,别看牛牯柳树的花开得这么灿烂,这么美丽,它可是有毒的呢!但是牛牯柳树却是保护水土不流失的功臣。穿过鲜花掩映的堤坝,绕过水上人家的虾塘,我们来到了鸡乸山。山上林木扶疏,生态植被保护完好。这是一个小山包,比较平坦,山上有几间小住房,还有一个大大的水井,说明以前曾有不少人在此住过。在山顶上, 果然有一座圆形的坟墓。刘老师说,这正是他的刘姓祖先的坟墓。坟墓所葬的位置是风水宝地的最高点,面对的又是龙头山的印台处。因此,鸡乸山可福泽一方, 而此坟可福泽子孙后代。它有一种神秘的力量。

从鸡乸山回来,我们到村里民居走访。在村里,我们看到这里的渔民几乎家家户户都建有小洋楼或别墅,有许多的渔民还拥有大船和小车。

鸡乸㙟村最引人注目的还不是这个村的富裕程度,而是它由穷到富的过程是那么短暂。这个村有 104 户共 490 多人,有渔船 111 艘,是我县户均拥有渔船最多的,村民户均年纯收入 28.98 万元。致富的速度是那么惊人!村民们说,该村之所以能富得这么快,还是归功于林织几兄弟带领他们,在最恰当的时间,做出了最恰当的选择:别人卖船上岸时,鸡乸㙟村逆流而上,接连推出三个大手笔的动作,一是将 154 千瓦的木质船更新为 373 千瓦的钢壳船,且每艘船都配置大功率的单边带对讲机、雷达、“三合一”海图机、测风仪等装备;二是新发展耗油少、渔获优质的流刺网作业渔船;三是改小功率围网船为大功率铁壳围网船。这三招使全村海洋捕捞业生产效益成倍地增长。

但按照林织的说法,这些都只是表面的现象,真正起到关键作用的还是从1997 年开始推行的股份合作制。如今,该村不少独立经营的船老大就是走这条“先入股”“后控股”的路子发展起来的。整个村的海洋捕捞业做大了,他们又通过合作分工,谋求另一种“额外效益”:公司有运输船专门为作业船送去物资补给, 接回渔获产品,这样不仅省去渔船往返,能降低成本 10%,还可提高效率,淡季不用在未捕捞到足够渔获时,就返港补充物资而浪费油料,旺季则不因返港送产品而耽误生产。林织说,及时接卸渔获还可以避免渔船集中回港,出现鱼价下跌, 这种下跌往往每市斤在 3 至 5 毛钱,不可小看。而渔船集中回港补给物资的价格也会略有上升。当全村捕捞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他们又开了一间渔网加工厂, 为不出海作业的 120 多名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我们在村里看到,就连 70 岁高龄的阿婆也能在厂里做工,每月收入居然过 2000 元。

在村里,我们处处可见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村里的旧房子已被拆除,道路正在施工,乡村庄园正在兴建……据该村村主任说,近年阳西县委县政府领导曾多次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到该村现场办公,要求群策群力,把该村建设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村主任还告诉我们,该村要按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他指着规划图说:这里是渔港,依山傍海,古榕掩映,且建有码头,拟建海滨公园, 将这里的特产——美味咸淡水鱼、虾、蟹等搞成特色餐馆,发展旅游业;这里是村东北面的水塘,拟建为荷花公园,面积 30000 平方米,并在荷塘中建有水中亭、

桥;在村西南面,建设一个水泥球场和一个运动场,改建扩建地下排水工程600 米, 还建设全长 1200 米的环村路、900 米的主巷道、1 个文化室、20 个沼气池……并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绿化美化村中环境,开展“建生态村,做文明人, 告别陋习,走向文明”等活动,增强村民文化素质,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落日之前的黄昏,我们依依不舍地又一次来到码头。眺望远海,海水轻漾, 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金光闪闪。这时的鸡乸㙟似一位着了淡淡晚妆的少女,将要转入沉睡迷离的样子,妩媚动人,惹人爱怜。我心中那些只曾在梦中有过的种种关于鸡乸㙟之美的揣测终于与眼前的现实碰撞在一起,于是那些一下子涌上来的无可放置的心情让我激动不已。这些美丽、这些激烈的感受,我只愿放置在鸡乸㙟之上。我们相信不久,一个生态型、园林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将呈现眼前!



作者:钟友梅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