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阳江库 > 阳西县库 > 大事记

遗失在时光丛中的古村落——阳西大洲村

2020-06-13 来源:阳西县融媒体中心

有一个村落,已被厚重的历史掩埋许久了;有一个村落,已被流变的时光冲刷褪色了……它就是大洲村!这个沉睡了很久很久的古老村落,缘于首批广东省古村落的认定,乘着广东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春风,正在慢慢苏醒,散发着淡淡的历史文化的馨香。2008 年 9 月 16 日,大洲村作为阳江市的唯一代表从全省首批申报的 130 多个古村落中脱颖而出,荣获“广东省古村落” 称号。

大洲村就位于阳西县织篢镇丹江河畔,属阳西县织篢镇大泉村委会管辖。村房屋坐西向东,依河而建,村面积约 7000 平方米。建村始祖何恬斋。清乾隆十六年(1751 年)从阳江迁来织篢,在织篢圩上行街开福记油糖铺,以经营加工农副产品为主,在全国开设 42 间油糖铺,赚钱后何恬斋来大洲村买下大片土地,在河边建村,取名大洲村,又名大㙟村,距今有 240 多年历史。百年文化给大洲村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水文化是大洲村古村落文化的灵魂。

大洲村前,是一口古池塘,水面开阔,犹如一弯新月,镶嵌在村子的面前。池塘前有大片的肥田沃野,远山如黛,稻浪千重,真乃含山水之精气,得天地之大观,好一派田园美景。大洲村后,是风光无限的织篢河。河上河下,绿树婆娑, 水草繁茂,河中有几十种海底植物,还有罕见的各种咸淡水鱼类,使大洲村成为真正的鱼米之乡。

村前村后都有水,“为有源头活水来”,活水为财源,这大概是中国人千百年来水文化的体现,更是处理火灾、日常生活的需要。岭南像大洲村这样既有水文化,又有美丽田园风光,还有丰富海河生物的古村落的确为数不多。

建筑文化是大洲村古村落文化的基础。

大洲村保护较完整的是何氏祠堂。走进祠堂,只见祠堂门口的横额上刻有“恬斋公书屋”几个大字,字体庄重古朴,苍劲有力。祠堂建筑保护完整。外观檐角飞翘, 青砖绿瓦,气派非凡。堂内三进院落结构,打理得相当干净,整齐地供奉着何氏列位祖先的灵位,何氏的子孙们年年节节都来这里祭拜。

走出祠堂,穿过古廊,再踏过一个门,眼前豁然开朗,一个宽阔的院子呈现在眼前,院子足有一个标准的足球场那么大,地面全用灰沙铺成。院子的上方是七屋相连的何氏大院,大屋结构完全一样,为三进院落、砖木结构。眼前七间大屋古朴庄重,古色古香,隐约透露出当年的非凡气势和何家的雄厚财力。

大洲村的建筑风格是城堡建筑和岭南风格建筑相结合。大洲村四角筑有炮楼, 设三重拱卫,村四面筑有围墙,里面设跑马道,除正中住房外,村中还建无数厢房耳房、谷仓柴房等,供全族人共同使用,这样,村中既有各人的私有房产,又具有众多的公用建筑,村里建筑格局迫使大洲村村民必须世代团结,相互依靠。

商业文化是大洲村古村落文化的精髓。

商业奇才何恬斋,名甘泉,字若虚,恬斋是他的号,村人尊称他为何五公。他出生于阳江城,20 岁时只身下阳西,在织篢镇上行街买下一块地,建了两间大铺,叫作福记油糖铺(即后来的同盛、南盛)。福记油糖铺除了经营日常用品外, 主要是从事生果类加工。何恬斋的商船走遍全国海岸,他利用自己特有的腌制技术,从各地低价收购生果回来进行加工,制成食品包装好后再销售出去。清朝中叶, 织篢福记油糖铺在当时的广东闻名遐迩,其船队与各地商贸交往十分频繁。

何恬斋是位有文化、有远见的商人,他的商业致富之道有两条,一是诚信为本。从前经商的大部分都是奸人,所谓“无商不奸”,但何恬斋却不这么认为,    他觉得经商应以诚信为本,才会越做越旺。因此他十分注重信用,讲求质量,薄利多销,受到顾客的广泛欢迎。当时福记油糖铺腌制的仁面、黄榄、豆豉、黄皮等,色鲜味美,上门订货的客户很多。何恬斋就以织篢为中心,将油糖铺扩展到阳江、恩平、电白、吴川等地。福记油糖铺鼎盛时,全省各地建有 42 家分店。


此外,何恬斋还在埠场、织篢、塘口开了 3 间当铺,生意都非常之红火。二是囤积居奇。据何氏族谱记载,何恬斋有三次囤积奇货赚到大钱。一次是海南有 6 艘船满载槟榔往天津,途径闸坡海域时遇台风驶入织篢躲避,但船还是遭台风损坏, 进退两难,只好将槟榔低价卖给何恬斋。不料第二年海南岛遭遇强台风袭击,槟榔失收(清朝时,槟榔被列为贡品,也是男女婚庆的必备礼品)。何恬斋抓住时机,立即派出船队到全国各地兜售槟榔,获利好几百倍。又有一次,何恬斋从北方贩回大批枣子,但此后一连三年北方枣子歉收,何恬斋又一次轻易地赚了一笔大钱。还有一次各地发生大旱,何恬斋看准花生会歉收,及早从电白、沙朗、茂名等地购进大批的花生油。是岁花生果然奇缺,花生油的行情暴涨,何恬斋又以自己独到的眼光赚得盆满钵满。

何恬斋靠经商发家,长达几百年的农产品加工工艺一直保存到现在,驰名全国的蜜饯黄皮、蜜饯益智至今还是由何氏子孙生产。何恬斋在经商的同时,深受农耕文化的影响,兴农重教,以商促农,农商为本,重视读书。何恬斋及其后人还在何氏祠堂开了两个班,请当地有名望的宿儒教学。他们对子女读书要求很严格,讲究教学质量。何族几百年来,出人才无数。科举制度时共有举人和贡生16 名。

科举制度废除后,从这里走出去的有博士、硕士、工程师、医师,总数不少于 40 人,何氏家族人才撒满世界各地,为世界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除此,大洲村还拥有众多的民间手工艺传人,他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活跃在社会各个阶层,为岭南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作者:钟友梅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