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阳西工作几年后,听说大洲村古香古色,我便独自来到大洲村。因为是一个人来,我可以轻轻摸摸那青石,以及青石上的一些苔藓。一个人慢慢走,慢慢想, 听到的,看到的,都是大洲村自己原本想表达的,无掺杂。
没有导游,我就天马行空地想象。如果这是贾府,林黛玉该从哪个门口进呢? 这大洲村跟顺德那边的何姓有没有关系呢?中国人喜欢根据《易经》布村扎寨, 尤其是一些大户人家,只有顺乎古老的中国哲学,求得天时地利人和,方安宁。心情顺,谋丁谋财谋利自然手到擒来。那这里的布局如何体现《易经》的精髓呢? 因为在家乡也看到不少古村落,颇具岭南特色。这大洲村哪些特色彰显它的身份呢?我穿着老布鞋,轻轻地踩着与岁月同荒的石板路,穿过一排排的青砖砌成的房屋,来到像四合院围起来的宽大院子。主屋前面对着的是一个平似镜面的半圆水塘,后面是郁郁葱葱的树林。中国人不喜穿堂风,不喜直冲。所以在主屋是不能直接看到池塘的,须从 4 个小角门口中的主人出入口出来,绕个弯,方能遇见清爽的莲叶荷花。我最喜欢的是,那锈得刚刚好的铜环门扣,那纹理清晰的木门, 那翘上天空的檐角,还有可以奔跑的院子。这院子听过这里大户人家的心事,记着姑嫂间的叮咛,录着一场场宴席的觥筹交错……念着当时的种种,无处倾诉, 只把故事,向着天空一一道来。
后来,陆续参加采风活动,跟着大部队几次进出大洲村,对它的了解也越来越多。认识了旅美华人何文华及其妻后,何先生常提起大洲村,每次加点细节, 或者故事。去年,何先生携妻回乡,我又跟着他们重游了一次大洲村。
当看到大洲村正在打造旅游特色新农村时,何先生也很开心。八十高龄的他, 出门总穿着笔直的西装,探乡返祖,行程紧密,却没有半点疲倦。他笑着说,哪间房是他住的,哪间房是他爸住的,他跟其他子弟先在自家书斋读书,后去外面读书,接着讲起他的曲折人生路。这些故事我听过,也写过,但在这里听到,还是感叹不已。当年,想继续深造学习不容易,东藏西躲,走投无路,只有远赴香港……想想,我们这辈,不管是谁,只要愿意,只要努力,都可以在广大的天空追寻自己的梦想,的确幸运很多。
有何先生的指引,我对大洲村的感觉也亲切了不少。对别人,这里可穿着旗袍、扇着薄扇,拍照或者冥想,赶赴一场历史的约会。对他,这就是老家,是他成长的地方,是亲情所寄,是重洋之外,梦牵魂绕的地方!我看着他在族人的陪同下, 走过每间房,顺着门板的纹路轻轻地抚摸着,无限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