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阳江库 > 阳西县库 > 大事记

阳西美丽乡村——塘仔山村

2020-05-10 来源:阳西县融媒体中心

就像中国广袤大地上的很多乡村一样,单从名字就可以窥见一个村落的特点。 塘仔山村,就是属于这种类型的乡村 : 村口有小水塘,村后有山,谓之塘仔山。

塘仔山村是阳西县上洋镇菩提村委会下辖的一个自然村,坐落在村委会东北 方向约两公里处。这个村名到底从哪个朝代,由哪一辈的祖先所起?已无从考究。 我开始有记忆时,就是这个名字,这个样子。村子坐北向南,村口左边长着一簇 迎客的香蕉树,右边是一棵枝叶繁茂的苦楝树。村子东边一口老井,几棵老态龙 钟的龙眼。西边地势高的地方,是晒谷场。从村口开始,地势逐渐走高,村后一 片山林环绕着村子,如同母亲的双臂,环抱着襁褓中的婴儿。村前一口水塘,塘 基的另一边就是稻田了。走过村口弯弯曲曲的田埂,一条小河从村前缓缓淌过。 村子连接外面的世界,依靠前后两条村道。村口的小道,其实就是弯弯曲曲的田 埂,经过的多是行人,肩挑手提的过客,偶尔也有挑重担的脚夫喘着粗气路过。 村后的路口出去,连接着一条车马道。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村子,鼎盛时期也不 会超过 200 人的小村,承载了我儿时的全部记忆。我扎根于这里,并在这里成长, 每当我回首过去的时光,那些逝去的人和事,立刻在脑海里鲜活一次。

水塘

村里的水塘不大,对孩童时代的我们,却充满了诱惑力。春夏之交,水塘的 水满了。经过一个冬天的蛰伏,水塘仿佛从沉睡中醒来。蛙声一片,塘基边木麻 黄树上的蝉,也时不时来一番鼓噪凑凑热闹。雌蛙在水里产卵,很快水塘里就游 满了黑色的小蝌蚪,我们欢欣雀跃地回家拿了簸箕到水里捞蝌蚪,用玻璃瓶装着,但是,天真的我们不知道,小蝌蚪经不起这样的折腾,很快就死掉了。生产队还 在水塘里养鱼,鱼苗从外面购买的。我们好奇地跟在那个“鱼花佬”后面,看着 他用自行车驮着两个不漏水的大箩筐,“鱼花佬”一边把筐里的鱼苗舀到塘里, 一边念念有词“一个鱼蟹哥呀,两个鱼蟹哥呀……”秋天的时候,生产队开始捕鱼、 分鱼,现在回想起来,那时一条普普通通的塘鱼,都成了记忆中无与伦比的美味。

冬天的时候,水塘干涸了。等塘底的淤泥被太阳晒成龟壳状,就成了我们的 另一个乐园。大家用泥块垒起“炉灶”,上面放张破瓦片,弄些枯枝树叶点燃, 玩起“过家家”煮饭的游戏。有时到田里挖些番薯“焗薯窑”,有时到地里折根 甘蔗,把甘蔗汁弄出来用碗煮沸,做成黄灿灿的糖胶。在没有电视、电玩、网络 等一切现代化物质的那个年代,即使环境贫瘠,一丁点儿的乐趣,也会被无限地 扩大,浸润无忧的童年。

小河

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曾经受过大人的愚弄:用蜻蜓咬过肚脐后,就会游泳。 童心的无邪,加上对游泳本领的渴望,作为小孩子的我们,自然是对大人的话 深信不疑。有小伙伴小心翼翼地捉来一只蜻蜓,放肚脐眼上,被它连续咬几下 感觉到痛楚,确信无疑后,便奋不顾身地跳下小河,等大家发觉不对劲,七手八脚地把他拉上来时,他已经喝了半 肚子河水。 有小河流过的村庄,就会增添很 多生气。早上,村妇聚到河边,一边 家长里短地寒暄,一边捶着换出来的 脏衣服。很快,河边的灌木丛就成了 天然的晾衣场,花花绿绿的衣服就势 铺在灌木上,形成了一道散发乡野气 息的风景。夏天的小河,是小孩子消 暑的理想去处。在清凉的河水里扑腾、 打水仗,潜到河底摸鱼摸虾……直到 日落西山,还舍不得上岸回家。这时, 家里的大人就拿着棍棒寻到河边,远远地,便传来怒骂的方言……

冬天来临,不敢再下水了。但是还有一个惬意的节目,就是烧河边的“树冧 仔”。将小河沿岸的灌木丛、枯草、杂树等,点燃后冒着火光和浓烟,一些树脂 丰富的杂树烧起来“吱喳”作响,很好玩。一村的小伙伴跟着烟火转悠,火光映 红了一张张的笑脸,心中的快乐也随着烟雾不断升腾。

有时在家里和妻子说起这些童年趣事,妻子好奇地听我说着,然后很期待地 要我找个时间带她回老家烧“树冧仔”,我随口答应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至今也没有达成她的愿望。

屋背山 

村子北面有一片山林,在所有房屋的背面。屋背山的名称由此而来。屋背山 的作用主要是抵御冬天凛冽的寒风。毫无疑问,这片山林也是小孩子的乐园。但是, 到屋背山玩耍,要分季节性。春夏时节,山里蛇虫鼠蚁较多,不适宜到山林里去。 冬天来临,这里才是一个理想场所。没有什么顾忌,地上全是枯枝败叶,躺在上面软绵绵的。抓把枯叶树枝点燃,立刻引来村里的小伙伴,围坐着烤火。有些人 偷几个番薯烤熟,香气四溢,然后在山林里玩“躲猫猫”的游戏。有次我们几个 暗中说好,轮到我们躲起来时,就偷偷溜回家吃午饭了,让那个负责找的人在林 子里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个人影。

变迁 

直至现在,还记得小时候的每个清晨,都充满着孤独感。家里的大人天未亮 就下地干活了。公社化时期,村里实行生产队劳作制,天蒙蒙亮时,听见队长在 村里拖着尾音喊——“做工咯”。然后逐渐听见窗外有人走过的声音,有耕牛蹄 子敲击石板路的声音,有村妇到水井旁挑水、洗菜的声音,有鸡鸣狗吠的声音…… 我就这样一个人静静地躺在床上,聆听着山野乡村,天籁与生活交织的各种声音。

1978 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们好奇地发现,整个村子的大 人都在激烈地争吵着什么,原来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里分田、分地、 分牛羊等各种东西到户,整个村子呈现出一种新的气象。在学校里,写作文都成 了一种模式:自从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里就富裕起来了……确实,党 的政策变化,给农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干劲儿上来了,工作积极性、工 作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各方面都在悄悄地改变。

20 世纪 80 年代,由于珠三角城市的发展,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到深圳、珠海 等城市从事建筑行业的务工,接触了外面的世界。这部分人仅仅是在外面打打工, 始终都没有离开扎根的农村。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至 21 世纪初,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外面谋生就业的 机会多了,村里一些人到外面购房置业,逐渐剩下一些没有能力和机会出去的人, 在固守着这一方水土,重复演绎着世代流传下来的生活故事。村子的巷道杂草丛 生,渐显荒芜,一些老屋外墙斑驳、脱落。再后来,从村子出去的人偶尔开着小 车回到村里,有些人已经不认识了。村子好像被岁月冷落了,它沉寂着,默默地 经受着大自然的风风雨雨。

新生

 近年来,在美丽乡村建设、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古老颓废的山村一 下子充满了活力和生机。一阵大刀阔斧的清理整治后,那些弃置很久破败不堪的 房屋被推平了,晒谷场边那座危颤颤的泥砖厕所被推平了,村里的猪舍、牛栏、 草棚、淤沟都得到了清理……一座沉寂已久的村庄重新呈现出热火朝天的场面。 塘仔山村,如一个不修边幅的老妪,经过一番精心的拾掇后,忽然现出少女般的 容颜。看,原先不平的村道被新建的水泥道代替了,地下埋了污水管道,地面巷 道全部水泥硬底化,整个村子被新的水泥村道环绕,村内道路宽阔畅通,纵横交错, 路边蓝白相间的太阳能灯柱高高耸立,西边的晒谷场正蜕变为老人娱乐活动中心, 而老屋被清理后,村民重新选址建起一幢幢洋楼……一座村庄,经过清理整治重 建后,糅合了城镇与乡村的美,不同的元素交织着,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一个秋高气爽的星期天,我带着家人回到了老家的山村。看见变化中的村子, 我心中感慨万千,这个质朴古老的山村,它静静地守望着岁月,无论外面历经多 少沧桑巨变,依然以自己独有的姿态,扎根于这一方水土,积淀属于这里的所有 过往,以及那些曾经在这里演绎过的悲喜故事……


作者:王俭优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