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阳江库 > 阳西县库 > 大事记

为“大中楼”正名

2020-09-20 来源:阳西县融媒体中心

提及白水村,必然绕不开“大中楼”。这座高大的碉楼式建筑物,如一面巨大的黑色的屏风,矗立在村场之中。近年来,“大钟楼”被各类游记、志书摄入, 频繁出现在各种报纸、杂志、网站,但“大钟楼”其实为“大中楼”,则是鲜有人知的了。



“大中楼”,肇建于民国期间,主人为冯文光。冯文光之父为冯应华。冯应华,字韶石,光绪十一年(1885 年)乙酉科第十二名举人,官至刑部主事。冯文光继承父业,广置田产,家业不断壮大,渐成白水首富。其时社会环境动荡,附近龙高岭山脉常有匪患出没,故在村中建造起一座碉楼以自保,该碉楼也是粤西为数不多的碉楼式民居。大中楼的建造,汇集了外国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艺术特色,一改粤西地区钟情于“镬耳屋”“锺墙屋”等典型广府民居建筑风格,丰富了粤西地区的建筑样式,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不可多得的主动接受外来文化的重要历史文化景观。

经实地测量,大中楼楼宽14  米,深8.8米,占地面积 123.2 平方米,高 28 米。是阳江地区现存较高的古建筑之一。采用石条、砖、木结构。楼基用石条起底和加固, 接首层墙体为灰沙夯土墙,不惧水火。二层以上外墙砌“丁”字形砖墙,墙厚约  30 厘米,除所用青砖质地异常坚硬外,砌砖用料也十分讲究,据传以石灰、红土、红糖、鸡蛋清等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黏合力十分强劲。大中楼一共五层,一层最高,约 4 米,其余楼层高度依次按 20 厘米递减。四周墙上设有许多枪眼和瞭望窗。窗户比民居开口小,安装有铁栅和窗扇,外设铁板窗门。楼顶一角,建有突出悬挑的半封闭角堡,俗称“燕子窝”,角堡内开设了向前和向下的射击孔,可以居高临下地还击进村之敌。楼层内,一厅居中, 两边各有一房间一楼梯,对称结构;每层都用巨木为梁架,上面铺设原木板。顶层楼梯间则盖瓦,瓦面再铺上方砖,用水泥压顶,异常稳固。底层设有地道通往楼外,便于被围困时与外界联系、出入等。

兴建之初,大中楼除主体建筑外,周边另配套建设有马厩、柴房、厨房、演武厅和场料作坊等附属建筑。附属建筑今已全部毁坏,踪迹难寻。原址上纷纷建起了现代民房,只有主楼仍保持完好。新中国成立后,该楼一直作为村的生产大队、管理区、村委会办公楼。20 世纪 90 年代,曾临时作为学校教学用房使用。

主楼大门正上方,第五层墙壁外挂一大钟,刻度为罗马数字。大钟高悬,为村民指示时刻。今大钟已毁,墙壁外罗马数字和大钟圆形外圈依然清晰可见。坊间称该楼为“白水钟楼”,或“白水大钟楼”,可见于各类出版物。村民口传,也多数误以为“大中楼”之“中”为“钟”,或与楼顶外墙的大钟有关。另据村中老人口述,“大中楼”主人冯文光为村中庙宇捐资铸造一口大钟,钟上刻有捐赠者姓名,这口大钟至今还在使用,“大中楼”被口语误传为“大钟楼”,或也与此有关。

据笔者调查,“大中楼”之“中”,有两种说法。其一,“大中楼”之“中”,乃取“中华民国”之“中”,屋主文光公为“中华民国”的候补国大代表,寄托了屋主的家国情怀。其二,“大中楼”之“中”,取的是“中等”之意,屋主认为自己所建大楼,规模属于中等之中较大的,取名“大中楼”。笔者认为前者更   可信。

但笔者认为“大中楼”则是确凿无疑的,经笔者走访,多位村民证实,“大中楼”大门联为“大树千叶,中楼万年”,横额为“大中楼”,此可为确证。对联乃为该楼落成之时,请村中秀才冯绍瑜题写,以“大”“中”两字为联首语, 取“开枝散叶,家宅兴旺;楼宇平安,千秋万代”之意,对仗工整,联意吉祥。

另,东汉开国名将冯异,今河南宝丰人,为人低调谦逊,往往论功行赏之时, 冯异独自退避到树下,不居功自傲,故而人称“大树将军”。白水冯姓发源于河 南,公认大树将军冯异为始祖,该联或还用典于此。纵览各地冯氏宗祠,“大树” 为高频词,一方面寓意开枝散叶,另一方面也是上溯宗族源流。现今该门联虽没有保存下来,但据当年在公社供职的多名乡民证实,确实有此一联,而且门联无伪造的必要,应该可以采信。

从旁证推敲,“大中楼”为私宅,也断无命名为“钟楼”之理。“钟楼”和“鼓楼”合称钟鼓楼,是中国传统建筑之一,是中国古代主要用于报时的建筑。两者几乎是固定搭配。钟鸣,城门开启,万户活动;鼓响,城门关闭,实行宵禁。所谓“暮鼓晨钟”即来源于此。如若“中楼”为“钟楼”,则鼓楼安在?钟鼓楼有两种,一种建于宫廷内,一种建于城市中心地带。不管哪种,其公共属性都十分明显。它除报时外,还作为朝会时节制礼仪之用。据此,冯文光作为举人冯应华的儿子, 书香门第,承袭皇恩,应该不会不知道这点基本常识,把自己的私宅命名为“钟楼”。  据此,“钟楼”一名,确实也站不住脚。

“大中楼”楼顶确实置有大钟,在以前的动乱岁月,正常走表计时,白水村民在“大中楼”落成之后,皆以楼上之钟指示时间,安排生活作息,“大钟”深得民心。且楼体在当时显得规模庞大,村民将“大中楼”误作“大钟楼”,是十分自然的事情。而“大中楼”名中之“中”与“钟”同音,“大钟”较“大中” 更合乎口语表达常理,“大中楼”在口传的过程中,被误传为“大钟楼”实属“顺理成章”,不误传反而奇怪了。


作者:冯家庆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