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珠海库 > 斗门区库 > 新闻报道

斗门区把握新机遇,“十四五”开局之年发力七大工作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2021-06-18 18:31:38 来源:珠海特区报

3月29日,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支持珠海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给予珠海经济特区再出发“一锤定音”的方向指引。

斗门区作为我市的重要一极,身在其中,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续写更多新时代“春天的故事”。斗门区将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抢先发力,争做“抢答题”,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在坚持创新驱动、深化改革开放、注重高端谋划、狠抓城市治理、紧扣乡村振兴、保障改善民生、加强自身建设等七方面发力,为奋力打造珠海“二次创业”加快发展新引擎贡献区域力量和斗门担当。

布局现代产业体系

3月29日,《意见》发布。“这是省委、省政府在新发展阶段推动珠海经济特区办得更好、办得水平更高的重大决策,也是历史上首次量身定制支持珠海发展的综合性文件,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珠海的关心、支持和厚爱。斗门作为珠海的重要一极,身在其中,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斗门区委书记周海金说。

按照《意见》部署要求,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斗门区将在坚持创新驱动、深化改革开放、注重高端谋划、狠抓城市治理、紧扣乡村振兴、保障改善民生、加强自身建设等七方面发力,将斗门区打造成为珠江西岸智能制造示范区、滨江田园生态新城和粤港澳休闲旅游目的地。

4月23日,斗门区召开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数据显示,一季度斗门地区生产总值95.34亿元,同比增长15.8%;全区工业产值前20强企业,累计完成产值114.75亿元,增长20.6%。

斗门区坚持实体经济主体地位不动摇,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意见》提出,珠海要“增强产业发展新动能,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按照《意见》总体要求,斗门区坚持创新驱动,通过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现代产业发展,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斗门区大手笔布局“一二四五六”现代产业体系。即打造“一个新中心”,启动白藤湖东侧金融岛开发建设,大力发展金融、研发、设计、会展、创意等现代服务业。

构建“两大产业带”,加快发展高精尖产业和高端服务业,逐步形成珠峰大道科技创新产业带和黄杨河现代服务业产业带。

打造“四大现代化园区”,以富山工业园回归为起点,推动新青科技工业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智能制造产业园扩容提质,掀起新一轮4.0版园区大建设、大开发热潮。

提级“五大支柱性产业”,推动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物流、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同时着手布局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精密仪器设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布局“六大镇域经济板块”,充分发挥六个镇街各自优势,推动园镇融合发展。

谋划西部交通枢纽

今年年初,横跨鸡啼门水道的黄杨河大桥建成通车。从尖峰南出发,10分钟可到金湾,两地出行和交流更为便利。

交通先行,架桥筑路,对斗门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从1988年的井岸大桥通车,到1993年11月珠海大桥通车;从珠峰大道、白蕉大道、黄杨大道改造完成到村道升级改造……斗门区构建内畅外联交通网络,既大大方便了群众出行,又为招商引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意见》提出,珠海将“打造珠江口西岸综合交通新枢纽”。

2021年,斗门区将谋划、打造西部交通枢纽。通过实施交通先行战略,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

2021年,斗门区将加快畅通东堤路,尽快启动西堤路改造,形成斗门首条沿江环线。届时黄杨河“一河两岸”将再添美景,也可以极大减轻中兴路的交通压力。

在区外交通互联互通方面,斗门区提出要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积极配合全市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做好鹤洲北高铁枢纽站、珠海隧道、机场北快线等项目服务。加快香海大桥西延线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斗门区将高标准谋划重建莲溪大桥,畅通北部门户路网,坚持不懈推动地铁3号线规划建设工作,以期实现斗门交通路网质的提升。

着力打造斗门“西湖”

暮春时节的黄杨河湿地公园,面朝大海,水波氤氲、绿意延展……成为“网红打卡点”。面积近40万平方米的黄杨河湿地公园与西堤路绵延相接,构成2公里长的“斗门情侣路”,成为黄杨河“一河两岸四组团”的重要内涵。

经济社会要好,绿色发展不能少!斗门区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持续发力,“像绣花一样管理城市”,着力推进“美化绿化净化”,打造四季常青的绿城、四季花开的花城和公园之城,实现人居环境改善、城市品质提升,不断满足群众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生活需求,打造滨江田园生态新城和粤港澳休闲旅游目的地。

《意见》总体要求,珠海要“打造生态文明新典范”。

为此,斗门区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将更加注重高端谋划,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推进生态新城建设,打造立体交通网络,提升城乡建设水平;狠抓城市治理,通过建设绿城花城公园之城,巩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建设平安斗门等举措,提高城市品质品味。

斗门区明确今年要做好几方面工作:坚持顶层设计,对标国际国内最高水平,将斗门建设成为山水相依、林城相融的湾区魅力之城;坚持“生态新城+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布局,在“一河两岸四组团”建设基础上,推动主城区东进西拓,大力推进富山、大沙永利、新港三大产业新城建设,不断提升城市承载力和集聚力;尽快启动白藤湖改造提升,既要保留斗门元素也要体现国际水平,将其打造成为斗门“西湖”,形成“一区多中心”商业格局。

民生支出保持70%以上

兴学校、建医院、治水浸、建公园……“十三五”期间,斗门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既展示“绿水青山”的自然禀赋,聚力营造一流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和发展环境;又统筹推进、抓实抓好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民生项目,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今年斗门区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0年,全区民生支出占比超80%。

《意见》提出,珠海要“建设宜居幸福新都市”。

2021年,斗门区明确要大幅提升全民幸福指数。保持财政收入70%以上用于民生事业不变,办好民生微实事和十件民生实事。主要举措包括:坚持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在建公办园建设,完成西湖学校、博雅中学等8所学校新建及改扩建;加快补齐防疫短板,全力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深化与省中医院合作,推进斗门区侨立中医院建设。加快斗门区妇幼保健院新院建设,启动骨伤科医院等一批专科医院建设,提高综合医疗服务水平;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实施2.0版“促进就业十条”等各项措施,突出疫情影响下重点群体就业帮扶,缓解企业生产用工矛盾;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构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推进乡村振兴全国示范区建设

斗门区有101个行政村,是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阵地。

斗门区按照中央、省市部署要求,以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发展农村产业,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2019年3月29日-30日,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场推进会在我市召开,莲洲镇莲江村、斗门镇南门村成为省级示范点。在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关于通报表扬2019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深入开展2020年村庄清洁行动的通知》中,斗门区榜上有名,成为广东省4个入选县(区)之一;农村“厕所革命”经验入选全国九大典型范例。

在珠海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过程中,加快打造乡村振兴全国示范区,成为斗门区今年的重点工作。今年要在全力推进12个区级样板村基础上,再建12个区级示范村。持续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注重村庄规划和乡村风貌管控,推进农村改厕、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将田园风光、人文景观和现代文明融于一体。

斗门区将加快“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布局,把“中国海鲈之乡”品牌推向国内外,加大“中国禾虫之乡”“中国黄沙蚬之乡”品牌培育,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