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是斗门区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五年。
斗门区如何以新担当新作为奋力推动“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答案已经明确。
加快“北联广州东融深圳”步伐打造创新高地,推进十大领域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科学布局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一个新中心”,打造斗门“西湖”加快构建大城市框架,构建西部交通枢纽,加快打造乡村振兴全国示范区,厚植城市文化根基,塑造全国生态文明典范,大幅提升全民幸福指数,建设平安斗门、法治斗门。
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斗门区将按照中央及省市部署,聚集“十项重点工作”,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抢抓新机遇,展现新担当,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定为6%以上,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奋力打造珠海经济特区“二次创业”加快发展新引擎,提升斗门区在全国全省全市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
加快“北联广州东融深圳”步伐
构建“十四五”新发展格局,要“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
斗门区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辐射范围的枢纽位置,是最有机会、最有条件接受“双区”辐射带动的区域之一;毗邻港澳、沿江临海,有利于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作为珠海乡村振兴主战场,土地空间和生态资源优势明显。
“斗门区要坚决扛起为珠海建设高质量发展新特区贡献力量的使命,在新征程中塑造新优势,提升斗门区在全国全省全市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斗门区委书记周海金表示,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斗门区将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定为6%以上,为此将加快“北联广州东融深圳”步伐,奋力实现良好开局。
“北联广州东融深圳”,成为斗门区谋划“十四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规划。
早些时候发布的广东省“十四五”规划纲要,将“双区引领”作为广东未来发展的总体要求,提出要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重大机遇,引领带动全省形成推动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十四五”开局之年,斗门区首次提出将“北联广州东融深圳”作为融入“双区”建设的具体路线图。
开局已开,未来已来。斗门区“北联广州东融深圳”值得期待。
去年10月,东升源(广东)智能电气有限公司从深圳跨江而来,在斗门智能制造产业园铲起第一“锹”,宣布其总部基地项目正式动工。
东升源(广东)智能电气有限公司是斗门智能制造产业园的第一批入园项目,从摘地到开工建设仅用了6个月。2021年,斗门区“北联广州东融深圳”的步伐有望更大,将主动承接深圳创新溢出和产业溢出,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外资企业。加快“北联广州东融深圳”步伐,将为斗门区新一轮大开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进一步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高地。
布局“一二四五六”现代产业体系
1月27日上午,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冠宇电池”)新项目软包聚合物锂电池智能制造项目举行开工奠基仪式。
该项目位于斗门区新青科技工业园西片区。依照规划,该项目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项目预计2022年建成,投产后企业产能将提升三成。
“冠宇电池扎根于珠海,是斗门区土生土长的高新技术企业。经过15年的快速发展,公司成长为全球领先的消费类软包聚合物锂电池供应商之一。”冠宇电池董事长、总裁徐延铭表示,公司将以斗门为总部基地,立足消费类电池领域,不断扩大动力电池业务规模,提升市场竞争力。
数据显示:2019年,冠宇电池笔记本电脑及平板电脑锂离子电池合计出货量排名全球第二,智能手机锂离子电池出货量排名全球第四。
新园区新项目的建设,是冠宇电池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斗门区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科学布局“一二四五六”现代产业体系的大手笔。
2021年,斗门区坚持实体经济主体地位不动摇,把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此,斗门区将打造“一个新中心”,启动白藤湖东侧金融岛开发建设,大力发展金融、研发、设计、会展、创意等现代服务业。构建“两大产业带”,加快发展高精尖产业和高端服务业,逐步形成珠峰大道科技创新产业带和黄杨河现代服务业产业带。打造“四大现代化园区”,以富山工业园回归为起点,推动新青科技工业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智能制造产业园扩容提质,掀起新一轮4.0版园区大建设、大开发热潮。提级“五大支柱性产业”,推动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物流、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同时着手布局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精密仪器设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六大镇域经济板块”,充分发挥六个镇街各自优势,推动园镇融合发展。
2021年,斗门区将开启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大发展年”,加大孵化器建设力度,引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竞争力的服务业领军企业和品牌。
打造斗门“西湖”构建大城市框架
冬阳下的黄杨河湿地公园,水波氤氲、绿意盎然。滨水观景台、招潮台、观景步径、滨河广场,落羽杉、芦苇荡、红树林……成为“网红打卡点”。
面积近40万平方米的黄杨河湿地公园与斗门西堤路绵延相接,构成2公里长的“斗门情侣路”,成为黄杨河“一河两岸四组团”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社会要好,绿色发展不能少。
“十三五”期间,斗门区长远谋划、高端布局、持续发力,推动品质斗门和城市治理现代化建设,像绣花一样管理城市,着力推进“美化绿化净化”,打造四季常绿的绿城、四季花开的花城和公园之城,实现人居环境改善、城市品质提升,不断满足群众对宜居宜业宜游美好生活的需求,将斗门区打造成为滨江田园生态新城和粤港澳休闲旅游目的地。
开局之年即奋力冲刺。2021年,斗门区将主动适应人口快速增长常态,按照“两化三型”要求,迅速扩大城市框架,推动向大城市稳步迈进。为此,明确要做好几方面工作:
坚持顶层设计,对标国际国内最高水平,将斗门区建设成为山水相依、林城相融的湾区魅力之城;
坚持“生态新城+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布局,在“一河两岸四组团”建设基础上,推动主城区东进西拓,大力推进富山、大沙永利、新港三大产业新城建设,不断提升城市承载力和集聚力;
尽快启动白藤湖改造提升,既要保留斗门元素也要体现国际水平,着力打造成为斗门“西湖”,形成“一区多中心”商业格局。
形成东西堤路首条沿江环线
2020年12月12日,珠海莲洲-阳江合山短途运输航线首航仪式在莲洲机场举行,成为斗门区与粤西联结、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首条通用运输航线。
好事成双。新年伊始,黄杨河大桥建成试通车。从尖峰南出发,仅8分钟便可到金湾,两地出行更为便利。
交通先行,架桥筑路,对斗门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从1988年井岸大桥通车,到1993年11月珠海大桥通车;从珠峰大道、白蕉大道、黄杨大道改造完成到村道升级改造……“十三五”时期,斗门区构建内畅外联交通网络,既大大方便了群众出行,又为招商引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21年,斗门区将谋划、打造西部交通枢纽。通过实施交通先行战略,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如何缓解老城区交通拥堵问题,群众呼声最高的是,在黄杨河再架一座新桥通达白蕉。为此,斗门区明确提出,今年要将黄杨河新建大桥事宜提上议事日程,尽快形成可行性方案。
2021年,斗门区将加快畅通东堤路,尽快启动西堤路改造,形成斗门首条沿江环线。届时,黄杨河“一河两岸”将再添美景,也将极大分流中兴路的交通压力。
在区外交通互联互通方面,斗门区提出要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积极配合全市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做好鹤洲北高铁枢纽站、珠海隧道、机场北快线等项目服务。加快香海大桥西延线、双湖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斗门区将高标准谋划重建莲溪大桥,畅通北部门户路网;坚持不懈推动地铁3号线规划建设工作,以期实现斗门区交通路网质的提升。
加快打造乡村振兴全国示范区
斗门区有101个行政村,是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阵地。
斗门区按照中央、省市部署要求,以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发展农村产业,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2019年3月29日-30日,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场推进会在我市召开,莲洲镇莲江村、斗门镇南门村成为省级示范点。在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关于通报表扬2019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深入开展2020年村庄清洁行动的通知》中,斗门区榜上有名,成为广东省4个入选县(区)之一;农村“厕所革命”经验入选全国九大典型范例。
加快打造乡村振兴全国示范区,成为斗门区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2021年要在全力推进12个区级样板村基础上,再建12个区级示范村。持续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注重村庄规划和乡村风貌管控,推进农村改厕、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将田园风光、人文景观和现代文明融于一体。
加快“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布局,推进强竞农业等项目建设,把“中国海鲈之乡”品牌推向国内外,加大“禾虫之乡”“黄沙蚬之乡”品牌培育,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加快宋城演艺度假区、岭南大地田园综合体、珠海御温泉二期等项目建设,加快白蕉海鲈现代产业园、斗门休闲农业产业园、河口渔业示范区建设,大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
财政收入逾70%用于民生事业
兴学校、建医院、治水浸、建公园……“十三五”期间,斗门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用情用力解决老百姓痛点、难点、堵点问题,既展示“绿水青山”的自然禀赋,聚力营造一流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发展环境,又统筹推进、抓实抓好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民生项目,让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刚刚过去的2020年,斗门区启动民生微实事,民生支出占比超80%。把稳就业摆在“六稳”首位,新增就业6888人,建成6个镇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118个居家养老服务站,实现养老服务设施基本全覆盖。32个学校新建改扩建项目启动,5所学校改扩建完工。斗门区妇幼保健院新院项目动工建设,成功创建国家级慢病防治示范区。“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率达100%,违法犯罪警情同比下降7.2%,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圆满收官,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2021年,斗门区明确要大幅提升全民幸福指数。保持财政收入70%以上用于民生事业不变,办好民生微实事和十件民生实事。主要举措包括:
坚持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在建公办园建设。完成西湖学校、博雅中学等8所学校新建及改扩建。加快补齐防疫短板,全力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深化与省中医院合作,推进斗门区侨立中医院建设。加快斗门区妇幼保健院新院建设,启动骨伤科医院等一批专科医院建设,提高综合医疗服务水平。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实施2.0版“促进就业十条”等各项措施,突出疫情影响下重点群体就业帮扶,缓解企业生产用工矛盾。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办好一批养老综合服务中心等重点民生项目,构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推动四大节庆活动成为湾区品牌
已经举办15届民间艺术大巡游、33届青少儿艺术花会、18届戏剧曲艺大赛、14届沙田民歌大赛、9届“斗门水上婚嫁”集体婚礼……“十三五”时期,斗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依托传统节日、重大庆典和民间资源,通过挖掘、传承、发展,构建“文化节、体育节、旅游节、美食节”等连绵不断的生态文化体系,让丰富的民俗元素、多元的非遗资源,得到充分展示和弘扬,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
开局之年,斗门区明确将全力厚植城市文化根基。全力配合做好全市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开展精神文明创建“七大工程”,加快文化强区建设步伐。
推进斗门区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试点和融媒体中心省级试点建设,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疍民(斗门)文化生态保护区。推动“文化节”“体育节”“旅游节”“美食节”四大节庆活动成为湾区知名品牌。深入挖掘利用斗门丰厚的岭南文化、红色文化、疍家文化等历史资源,推进斗门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编制,打造一批文化精品。高水平推进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三馆合一”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