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珠海库 > 斗门区库 > 新闻报道

斗门区出台“民生微实事”管理办法群众点单 政府接单

2021-06-18 18:33:32 来源:珠海特区报

大街小巷变得更加干净整洁,车辆在斑马线前主动礼让行人,公厕“颜值”越来越高,城市公园越来越靓,农贸市场越来越规范整洁……细心一些,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志愿者身影活跃在斗门的每个角落。

斗门的这些改变,都源于“创文”。2017年开始,斗门区被纳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实地考察范围,区委、区政府借此契机提出“通过创文改变斗门”的目标和要求,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推动市容环境、社会秩序、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有力提升。

探索出台“民生微实事”办法指引

2020年12月28日,斗门区委常委会审议通过《斗门区“民生微实事”工作管理暂行办法》,将群众点单的身边小事、急事、难事分为三类,由政府根据类别安排资金组织实施解决,为群众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

斗门区探索出台“民生微实事”工作管理办法和工作指引,这在全市属首创。

聚焦智慧导向、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斗门区“民生微实事”工作遵循群众点单、文明实践中心派单、职能部门接单、群众体验评单,紧盯群众关注度高、受益面广、时效性强的惠民项目,快速解决群众身边的小事、急事、难事,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试点建设走深走实提供斗门实施路径,切实打通基层服务“最后一公里”。

办好“民生微实事”,首先要畅通需求征集的渠道。斗门区充分发挥新媒体信息交互优势,依托12345市民服务热线、斗门区公众信息网、“今日斗门”微信公众号、斗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小程序等网络平台,通过链接同一表单探索“民生微实事”网上提议、网上办理新路径,实现群众“身边事身边办”“随时提随时办”,发动群众“自下而上”解决民生问题。

在“民生微实事”项目实施过程中,简便、快速、高效的理念贯穿始终,确保项目从开始征集到可落地实施不超过30个工作日。工程类项目限一年内完成建设,货物类和服务类项目限3个月内完成。

“民生微实事”进展怎么样,全程透明看。斗门区建立完善的“民生微实事”项目信息公开机制,通过斗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小程序进行全过程公示,做到每一个项目从提议到验收的全过程可查可见。

“民生微实事”办得好不好,群众说了算。斗门区组织需求提出方参与项目的验收和评价环节,每季度安排固定时间作为“民生微实事”公众体验日,发动社区居民参与,真正做到每一个项目来源于最广泛的群众提议,得到最广泛的群众评议,受到最广泛的群众监督,真正让群众满意。

斗门区深刻认识办好“民生微实事”的重要意义,聚焦解决群众关注度高,热切希望解决的惠民小项目。今年第一季度,斗门区共征集“民生微实事”项目209个,其中拟实施项目117个,包括道路整修、路灯安装、文体设施、污水整治、社区公园、居家养老等民生服务各个领域,拟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

为更好地发现、收集、归纳民生需求,斗门区还链接全市优秀社会组织资源,按照1个行政村至少配置1名专职社工的思路,与全市超过20家社工组织合作,实现129个村居社工进驻全覆盖,并进一步吸引辖区企业全面参与,形成优秀人才、社工、志愿者、群众共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新局面。

推进文明实践智惠万家

1月30日上午,一场别开生面的培训课在斗门镇斗门旧街游客服务中心开展,十余位身着“蓝马甲”的志愿讲解员端坐堂中,认真倾听一位长者讲述昔日斗门墟镇的历史。

这位长者是81岁的赵承华。20世纪70年代至今,赵承华一直在南门村村委会工作,数十年如一日致力于南门村乃至斗门镇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传承。2019年,赵承华被评为“南粤新乡贤”。

赵承华对斗门镇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十分清晰。斗门镇厚重的人文历史、斗门“六景”的独特景色、赵氏家族的发家起源、各个自然村落的风土人情……他总能娓娓道来。

“我想以实际行动保护好前人留下的东西,为传承家乡的传统文化多做些事。”赵承华说。为培养斗门优秀传统文化接班人,他积极参与到斗门镇“小镇故事多”志愿服务计划项目建设中。

据了解,“小镇故事多”志愿服务计划是斗门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品牌项目之一。2020年,为贯彻落实市、区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工作,进一步打造文化旅游服务品牌,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要求,斗门镇策划并实施该项目。“南粤新乡贤”赵承华的加入,为不断加强讲解员队伍建设,提高队伍服务水平和业务素质,建设高质量讲解队伍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赵老师的指导下,我对斗门镇有了全新的认识,相信能以更饱满的热情、更专业的语言讲好小镇故事。”讲解员吴静琳告诉记者。

以老带新、传承接力的生动场景,是斗门区全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试点建设的扎实印证。

2019年10月,斗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被列为全国试点,成为珠海市唯一的全国试点。此后,斗门区接续奋斗,全国首创“智慧一公里”平台建设,实现所有行政村建设全覆盖,新思想、新精神通过“智慧一公里”平台直达村民家、榕树下、广场上、稻田里;出台《斗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评审办法》,评选扶持4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

创建文明城市离不开接地气的主题活动。斗门区积极开展“移风易俗,树立新风”创文主题活动基层巡演,采用粤剧、三句半和小品形式解读文明新风,宣传移风易俗,同时加强先进典型选树宣传,铸造斗门精神高地,弘扬新风正气。近年来,斗门区共有70人获评“感动斗门”最美人物,46人获评“斗门好人”,16人获评区级“新时代好少年”,9人获评“珠海好人”,1人获评“南粤新乡贤”。

建设岭南风韵文明乡村

驱车驶入斗门镇上洲村,在宽阔的沥青路尽头,一座崭新的公园映入眼帘。瀑布、奇石、回廊、亭榭、小桥、流水……公园的每一处角落皆是秀美的园林景观,岭南风韵美不胜收。

据上洲村党总支委员、妇女主任余杏瑶介绍,这里是上洲村生态公园,于今年元旦前改造完工。“村民们晚上都喜欢到这里散步,美丽的景观还吸引了不少游客,这座公园的落成为上洲村带来了一抹新亮色。”她告诉记者,上洲村正在清拆历史遗留的“两违”建筑,用于建设党群服务中心、游客服务中心及古榕树公园,工程预计于6月完工。

古韵悠悠,新风习习,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的上洲村,正通过多种举措打造“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文明村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助力农民增收;外立面改造、道路、公园、路灯等民生工程纷纷落地建成,村居环境大变样……上洲村越来越美,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有奔头。2020年12月,上洲村获评“广东省文明村镇”。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富有岭南风韵的文明乡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更是深化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内容。

斗门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深化拓展城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精心组织斗门好人、文明单位、“净治美韵”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校园评选;开展文化繁星点亮计划,全年活动达1800余场,直接服务基层群众27000人次;改造提升61座农村公厕,113条涉农村居实现户厕全覆盖,入选全国“厕所革命”十大典范;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所有涉农村居达到省定干净整洁村标准。

在文明村镇创建方面,斗门区按照建设一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阵地、制定完善一个村规民约、征集推广一批优秀家风家训、打造一个农村核心价值观景观标识、创作一批核心价值观主题文化墙绘、打造一个农村文化品牌、建立一支农村志愿服务队、建立一支农村文艺队伍的“八个一”标准,打造草朗村、盖山村等一批乡风文明示范村。全区10个村获评“珠海市文明村镇”,2个村镇获评“广东省文明村镇”,2个村获评“全国文明村镇”,东安村获评2019年广东省家庭文明建设示范点。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