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
2月24日-25日,斗门区进入两会时间,斗门区政协四届七次会议和斗门区四届人大七次会议相继召开,对“十四五”及开局之年斗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进行部署安排。
斗门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十三五”时期,是斗门区发展史上开创性的五年。斗门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参与“双区”建设,较好完成“十三五”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十四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五年来,斗门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9%,跑赢了GDP的年均增速6.7%,居民的“钱袋子”实实在在地“鼓”起来了,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大增强。
每一个五年规划的起承转合,都是区域发展蓝图的前后衔接。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斗门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年工作安排: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
黄杨河畔,春光正好。围绕实现今年的预期目标,斗门区重点安排7个方面工作,奋力推进“四个十大”重点工作,加快把斗门区打造成为珠江西岸智能制造示范区、滨江田园生态新城和粤港澳休闲旅游目的地。
六大变化
居民收入年均增速跑赢GDP增速
斗门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十三五”时期是斗门区发展史上开创性的五年,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五年,斗门区较好完成“十三五”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十四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现代产业集聚发展,改革创新取得突破,美丽斗门展现新貌,民生福祉不断提升,乡村振兴深入推进,民主法治日趋完善,党的建设扎实推进。
实力之变: 8.9%
五年来,斗门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9%,跑赢了GDP的年均增速。居民的“钱袋子”实实在在地“鼓”起来了,获得感大大增强。
像居民实实在在的幸福感一样,“十三五”时期,斗门区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显著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2020年,斗门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34.01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近51%,年均增长6.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21亿元,年均增长13.6%;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57.33亿元,年均增长14.9%;常住人口从43万人增长至56万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9%。
产业之变:
52.1%、60.6%、54.2%
五年来,斗门区先进制造业、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52.1%、60.6%、54.2%。
工业立区,斗门区坚持实体经济不动摇,把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十三五”时期,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物流、现代农业五大产业集群“五箭齐发”,斗门区拥抱智造新趋势,重塑发展新优势,全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98家。
交通之变: 874公里
五年来,斗门区建成道路总里程874公里。
“十三五”时期,黄杨河大桥通车,香海大桥昭兴围互通立交实现贯通,内联外畅的立体交通网络格局近在眼前。珠峰大道、白蕉大道、黄杨大道相继完成升级改造,“四好农村路”铺就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莲洲通用机场建成运营,斗门大地编织起“一铁一纵两横四高速”交通路网。
随着珠海隧道开工建设,珠海大道扩建工程加快推进,斗门区连接主城区的交通瓶颈将被彻底打破,联系珠中江、辐射粤西、沟通粤港澳大湾区的立体交通将成为现实。
城乡之变: 203个公园
初春季节,黄灿灿的黄花风铃木惊艳绽放。站在尖峰桥放眼四望:斗门变化好大。
斗门区注重城市品质和城市精细化管理,城乡面貌展现新颜。
五年来,斗门区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滨水园林风光与现代生活共荣,城乡“美化绿化净化”与人文内涵共生,建设绿城、花城、公园之城。全区建成大小公园203个,黄杨河湿地公园、市民公园、斗门体育公园等建成开放,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4.9平方米,较“十三五”前的2015年增长38%。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斗门113个村居宣告完成人居环境整治,“厕所革命”入选全国典范案例,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投入5.77亿元开展8条黑臭河涌水生态修复通过验收,生活垃圾实现100%无害化处理,97个村成功创建省级卫生村,实现国家卫生镇全覆盖,获评国家生态区。
民生之变: 192.85亿元
斗门区区级财政每年支出70%以上用于民生事业,五年来累计投入192.85亿元。
斗门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贯穿于发展进步的每一个瞬间,“民生”一词的外延不断丰富和扩展。
“十三五”时期,斗门区累计提供6.6万余个中小幼学位。珠海市第二中医院住院楼、综合楼等项目相继建成,获评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扩面成效明显,城乡居民人均养老金待遇居全省前列。
改革之变:50项措施
五年来,斗门区50项改革措施落地实施,在民生建设、数字政府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一直以来,斗门区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重要法宝,发展动能不断积蓄,以改革破难题、促发展、赢红利。
“十三五”时期,斗门区持续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实行“一门式一网式”办理,95%以上事项实现综合受理,“一次办”“网上办”“就近办”“马上办”事项比例均超过90%。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累计为企业减负39.18亿元。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澳门同创智谷落户,港珠澳现代农业示范园开工,首家斗门文旅产业港澳创新创业基地在澳门揭牌,“粤港跨境直通快线”开通。
远景目标
八个方面下功夫 完成“十四五”目标
“‘十四五’时期是斗门区把握新机遇,站上大舞台的关键时期,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构建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双区’建设发展、珠海‘一核双中心多组团’城市布局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积极打造珠海产业交通中心,巩固斗门区作为珠江口西岸辐射粤西乃至大西南地区的重要桥头堡地位,努力把斗门这片热土建设得更好。”斗门区委书记周海金表示。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今年斗门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四五”时期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更加深入;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形成;城乡发展更为协调均衡;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宜居;社会文明不断繁荣进步;治理效能日益和谐稳定;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完成“十四五”各项目标任务,重点要在8个方面下功夫:构筑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高地、建设成为珠江西岸智能制造示范区、争当新时代探路尖兵、打造珠江西岸重要交通枢纽、建设滨江田园生态新城、高标准打造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家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规划部署
今年预期地区生产总值 增长6%以上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
斗门区提出全年工作安排:建议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和约束性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8%;外贸进出口与上年持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上年持平;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节能减排完成市下达任务。
围绕今年的目标任务,斗门区作出规划部署,重点安排7个方面工作,主要包括:坚持创新驱动,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注重高端谋划,提升城市建设水平;狠抓城市治理,提高城市品质品位;紧扣乡村振兴,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保障改善民生,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加强自身建设,打造法治廉洁高效政府。奋力推进“四个十大”重点工作,即十大民生实事项目、十大改革创新项目、十大重点产业项目、十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成为斗门区高质量完成上述目标任务的关键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