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伶仃洋沿着磨刀门水道北上,穿过珠海大桥,就到了扼守西江咽喉要道的斗门五围哨所。这个建于1949年的“珠海第一哨”,是粤桂两省区20多个县市船舶从西江进出南海的必经之地,见证了中国开放发展的历史进程。
从五围哨所往北,舟楫往来、货如轮转之处就是斗门港。
这一港口周边,2.08平方公里面积的土地,刚刚被同意划为珠海最年轻的省级经济开发区,掀开了珠海向西发展的最新一页。
经济开发区成长的每一个足迹,都伴随着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逐渐深入。
“珠海斗门智能制造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旨在打造珠江西岸千亿级智能制造示范区,助力夯实斗门‘工业强区’基石,推动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斗门区委书记周海金表示,珠海斗门智能制造经济开发区将以超前的眼光对标最高最好最优,打造4.0版产城融合的现代化园区,成为珠海西部乃至珠江西岸创新型经济的新引擎。
从申报到批复仅用了两个月
珠海第三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正破茧而出。
近日,广东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设立珠海斗门智能制造经济开发区,批复同意后实行现行省级经济开发区的政策。
批复显示,珠海斗门智能制造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2.08平方公里,东至磨刀门水道,南至水产南路,西至物流路,北至新环变电站,即原斗门智能制造产业园的规划范围。
批复指出,珠海斗门智能制造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要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目标,以激发对外经济活力为突破口,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特色鲜明、规模适度、配套完善的要求,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引擎。
珠海斗门智能制造经济开发区是继富山工业园、联港工业区后,珠海市再次划设的省级经济开发区,也是斗门第二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经济开发区成长的每一个足迹,都伴随着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逐渐深入。1984年,全国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成为了跨国巨头们开启“中国时间”的第一站。
置身斗门港,灼热的阳光下,西江如银河落地波光粼粼,来自粤桂两省区的轮船往来,起落的吊臂,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长期的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省政府批复同意设立珠海斗门智能制造经济开发区,是广东加快大湾区建设的落脚点之一。”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主任袁持平表示,斗门智能制造产业园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发展态势良好,设立省级经济开发区,有利于构建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高地。
“从申报到批复仅用了两个月,体现了省政府对珠海、对斗门发展智能制造产业的支持。”斗门区委常委、斗门生态农业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黄进表示,“珠海斗门智能制造经济开发区是珠海市近十年来首个新设立的省级经济开发区,我们将以智能制造为抓手,以深化港珠澳创新合作为目标,在建设中实现港口复兴、乡村振兴、产能兴旺,打造珠海东西板块平衡发展的新引擎,将通过三个阶段,建设千亿级的湾区绿色智慧港城。”
计划三年内实现250亿元产业导入
就在这周,原珠海斗门智能制造产业园升级为省级经济开发区的消息,已经在开发区内广为流传。
“省级经济开发区的设立,将给园区发展带来更多专项政策支持,对园区后续发展充满期待。”百奥电气(珠海)有限公司厂区建设负责人罗塇说,作为园区第一批引进的项目,仅用6个月时间就实现开工,项目今年年底竣工后有望于明年正式投产,将全力打造智能湿温度控制设备制造基地。
这是企业们口口相传的“斗门速度”“斗门效率”。截至目前,园区共计引进了百奥、东升源、源呈等18个新兴制造项目,总投资达160亿,年产值预计将超200亿元。
眼下,刚刚引进不久的百奥、东升源、力强仪表、正川科技、精实测控、永臻等6个项目已动工,源呈(一期)、锐速智能等正在开展动工前期工作,芯烨等项目正在开展土地招拍挂工作。
作为园区开发合作方,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邱晓慧表示,“园区有望在三年内计划实现250亿元投资额的产业导入,打造2个50亿元产值的产业集群,培育3至5家具有核心竞争力、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在总量和质量上实现新跨越。”
升级为省级经济开发区的消息鼓舞了企业家和潜在的投资者,即将引来新一轮的开发热潮。
“围绕‘珠西制造高地·滨江生态新城’这一战略定位,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商业、教育、医疗、文体休闲等配套设施,打造‘产业高度聚集、城市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产城融合发展的新一代产业园区,致力于打造千亿级智能制造示范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及乡村振兴示范区。”斗门区政协副主席、斗门生态农业园管委会副主任曾志表示。
按照规划,珠海斗门智能制造经济开发区将在2020至2024年第一个五年建设运营期内,实现招商引资、产业落地和配套建设的“三步走”,到2024年实现“新城魅力核心彰显,产业规模实现扩充,产城融合建立标杆”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