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击新冠肺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675平方公里的斗门大地上,129个村居全面动员,一场场村庄保卫战如疾风骤雨席卷黄杨大地。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初露端倪,斗门区精准研判及早防范,通过“十个率先”部署,在大战前,构筑起有效的“缓冲阵地”。
抗疫期间,从“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严密防守,到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手抓、两不误”的主动出击,再到“严防境外输入”,防控常态化运作……斗门严格按照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在抗击疫情的攻防两端,交出了一份硬核答卷。
“十个率先”构筑有效“缓冲阵地”
“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斗门区委书记、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总指挥周海金表示,斗门区四套班子领导分别挂点联系镇街、村居和企业,成立督导检查组从严督导、一督到底。通过实施“六严措施”、先后发布11个通告,坚决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
1月21日中午,斗门率先用大数据追踪核对重点人群,率先实施居家隔离,率先制订“居家-独栋-片区-小区”四级隔离预案,率先实施居家隔离和重点人群筛查“三个一”(一个政府人员、一个公安民警、一个卫生检疫人员)协同机制;
1月23日,率先提前关闭迎春花市及取消元宵大巡游,率先公布24小时热线电话;
1月23日傍晚,率先在斗门主要入口、高速公路出口及服务区24小时测量体温;克服春节期间施工障碍,仅用36小时在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空地建成医学观察区;
1月23日深夜,发出《告市民一封信》,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等。
雷霆决断的“十个率先”,让斗门赶在“大战”前,构筑起有效的“缓冲阵地”。
发动“数字战”科学精准布控
40万本地人口频繁出入境、14万外来务工人员引发复工潮,如何实现有效管控?疫情来袭的“战时”状态下,地方政府掌握人员信息,及时布控,防疫就能先人一步。
斗门区充分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技术手段,采取“大数据分析+网格化管理”模式全方位驰援一线防控,做到联网联控、立体防控,高效助力斗门区战疫。
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去了哪里?是防疫时期“数字战”的核心词。在数字应用场景下,上述问题的有效回答,帮助防疫单位有效确认感染者、及时切断传播途径、防止交叉感染精准防控。
对市民“居家防疫”的要求,斗门区积极研发手机“小程序”发挥防疫“大智慧”。第一时间对接微信应用平台,结合卫生健康、文广旅体、应急管理、交通住建等部门需求,研发出“人员情况跟踪统计、群众监督线索上报、居家管理平台”三大线上平台。采取线上平台建档立案、动态跟踪、远程观察、群众上报等方式集中人力、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力量,坚决守住疫情防控安全大门。
2月2日,斗门推出上述三个手机“小程序”,实现了防疫的高效、快速、实时。据统计,上述平台上线48小时内,人员跟踪统计有效反馈超过6000条,群众线索上报45条,居家管理对象反馈近300条,帮助防控部门及时掌握了外来人员的行踪。
2月21日起,斗门区在广东率先上线三色健康码,用“红黄绿”三色实施动态管理,助力疫情精准防控及有序复工复产。
一系列先进数字化手段的有效场景应用,以“无纸化”代替“纸上表格”统计方式,避免了数据的多头管理,为斗门战疫带来三大正面效应,减轻了基层防疫人员负担、提高了村居关口查验效率、保障了群众通行的便捷安全。
129个村居构筑“家园防线”
斗门区范围675平方公里,有129个村居,社会防控点多面广,防守任务艰巨。村居必须加强“群防联控”,才能守卫好“家园防线”。
对此,斗门制订《党组织和党员疫情防控十项工作指引》,40多名区主要干部临危受命,组成7个机动组,划分“防区”、布防一线;机关单位1000余名党员组成“先锋队”下沉村(社区)变身“网格员”,全区大部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下沉率超过90%,在防控一线处处可见党员的身影。
构建体系。明确村居、企业、小区、学校等11类排查责任单位,在129个村居设立网格,通过“找人、管人、帮人”等防控措施,对湖北来斗门区的人员开展网格化大排查。
织密网络。每名党员干部承担约10户居民的排查、宣传、服务等任务,党支部将具体工作交给党员,划片包干、责任到人,织密责任网。通过农村“大喇叭”、接地气宣传标语、“乡音版”视频、防疫“咸水歌”等方式进村“硬核”宣传,布密村居宣传网。
6000多家企业快速复工复产
按照省、市部署,斗门区及时开辟双线战场,确保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两手抓、两不误”。
双线作战的斗门,迅速切换战斗“重心”,推出各类助企护企“暖心”政策,全力推进企业复工复产。
2月初,斗门区新青科技工业园内,伟创力制造(珠海)有限公司生产规模全球前三的电路板自动化生产线“全面复苏”,对珠三角上下游产业链成千上万家企业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2月19日,斗门区全面取消企业复工复产的审批报备手续,实施企业承诺制。加强疫情防控指导检查和服务,严格落实中央规定的防疫复产“九个到位”,推动企业复工复产。
同日,省重点项目双湖路跨鸡啼门特大桥工程正式复工,成为斗门区第一个复工的市政工程项目。据悉,该项目申请复工复产,当天受理、审核、办结。
此外,斗门区出台《斗门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若干措施》,通过“暖企25条”,在用工补贴、原材料、资金、防疫物资等方面,为企业减本降负,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机器开动,车间忙碌,工地复工……到处是生产复苏的景象。3月2日,斗门区162家规上工业企业复工,在全市率先实现复工率100%。
截至4月13日,全区(不含富山)各行业企业复工复产6304家,复工率为87.3%。其中规上企业复工425家、复工率为98.2%。
23万亩农田春日“复苏”
2月21日9时,央视新闻频道“共同战疫”节目选址斗门,“云春耕”直播长镜头对准斗门镇南门村、大赤坎村等地的农耕现场,一眼望去,在绿油油的菜地里,农户们正忙着收获蔬菜;生机勃勃的稻田里,机器纵横奔突、犁田插播,种下希望。
仅央视新闻频道客户端就收割千万流量。在新浪微博、今日头条、哔哩哔哩、观海融媒等多平台同步直播的斗门春耕情况,更吸引了百万网友围观。
斗门区有101个行政村,农村总人口占全市农村人口的89.23%;辖区耕地保有量逾23万亩,占全市72.13%。
抓好农业稳产达产。斗门区农业部门排查农业生产经营单位487家,生产经营单位中已复工450家,复工率92.4%;积极组织春耕生产,已插秧面积29459亩,完成率为92.35%。
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区95个新农村建设项目已全部复工。
抗疫人物
守一线 站好岗 捐善款
两个多月来,在珠海西部防疫战场上涌现出很多“战疫英雄”。有投身基层防控的党员先锋、有“重披迷彩绿”的退伍老兵、有勇挑大梁的爱心巾帼……大家团结一心,助力斗门战疫夺取最后胜利。
党员发挥先锋作用成“主心骨”
春节期间,斗门区直机关工委组织592名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干部职工下沉基层,参与镇街、村居、园区、企业等一线网格化管理,执行“网格员”工作。此前,斗门区委组织部已组织410余名党员作为“前锋”下沉村居。
斗门区委组织部干部梁冬威是“党员先锋队”的一员,下沉后他成为井岸镇飞龙社区的“网格员”。
飞龙社区有2300多户居民,出口众多管控困难。看人、管车、测温、登记、入户排查……每一个检查步骤严丝合缝,多年在组织工作岗位养成的认真细致,让梁冬威的“户外操作”严谨高效。
党员先锋队是“斗门战疫”的“主心骨”:包社区、包网格、防控知识宣传、出入口值守、心理疏导等,落实落细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措施。疫情防控期间,斗门区1200多个基层党组织、19600多名党员冲锋在前,守卫40万斗门群众的生命安全。
民兵站岗守夜打硬仗
2月10日21时,尽管在寒风中伫立了4个多小时,斗门民兵梁兼聪的腰杆依然笔直。
再次穿上 “迷彩绿”,守卫在家乡的牌坊前,这位28岁的退伍老兵找回了在昆仑山哨位上彻夜执勤的感觉。这一次,他保卫的是自己的家乡——斗门区乾务镇的交通要道。
在斗门,正是像梁兼聪这样日夜坚守在防疫一线的 “村庄卫士”,构筑起了坚固的防疫“长城”。
“作为老兵,我们不会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要‘站最难的岗、守最长的夜、打最硬的仗’。”斗门区人武部部长曾永兴说。
抗疫期间,480名斗门民兵参与了247个疫情防控执勤点的“战斗值班”。在各镇、街重要关口,都有民兵专职把守,参与应急处置工作。截至目前,斗门民兵已出动2.5万余人次,有力地支援了斗门战疫。
女企业家勇担责任献爱心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场上,巾帼女将们勇挑大梁。
女企业家是巾帼群体的中坚,也是热心热情的 “公益急先锋”。尽管她们的企业也受到疫情冲击,但女企业家们依然在困难中挺身而出,勇担社会责任,奉献爱心。
斗门区女企业家协会会长梁瑞芳携手旭日陶瓷有限公司,第一时间向武汉和珠海定向捐赠201万元;协会副会长陈莉、丽日帐篷有限公司捐赠10万元,第一时间支援湖北,并参与武汉医疗废弃处理场的建设。
医院护士由于身穿防护服,急需“考拉裤”等女性用品,珠海汇华博雅乡村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雪萍知道后,想方设法筹集到1000包 “考拉裤”,送到一线姐妹们手中。